第110章 四民与科举!
转瞬间,朱元璋的笑容就凝固在了脸上。
他静静的看着苏闲,只觉得自己刚才是不是高兴太早了,这小子刚才还在赞同自己,转眼就换个说法。
真以为他听不出来?
此刻暖阳柔和,但朱元璋却只觉得刺眼,他索性站在阴影之下,声音也仿佛多了一抹寒意。
“百姓安居乐业,世世代代永享平安,就算只在那一个地方,又有什么不好?”
“更何况,咱为何制定四民,固化户籍?你父亲只想着让宝钞更快的流通,普及面更广。但他却没想过,之所以会如此的根源!”
“你还太小,只知道书本上所谓的先贤大义。但纸面上的空谈,只会误国误民。等你长大一些,就出去看看,这大明江山,这底下的百姓到底是怎么样生活的。”
说到这儿,他似乎还不解气,又继续揪着苏闲的话茬道:
“什么蝼蚁?什么鸿雁?此种比喻,难道是说咱限制了他们不成?可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一家一户,在一个村落里就能世世代代的生活下去。”
“只要没有战乱波及,没有豪绅掠夺,安知这不是百姓最大的奢求?这就是咱这个皇帝,所能带给大明千万百姓的基本所需!”
苏闲听着这位皇帝掷地有声的声音,说实话,他也有些头疼。
虽然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突然提出四民。
但仔细思索起来,这些东西和“科举”却是紧密相连的,反正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苏闲也就接下去说道:
“陛下因何固定户籍?我当然知道,这可不是从书本上看的。”
“哦?”朱元璋有些讶然。
苏闲则接着说道:“首先,四民‘士农工商’并不是在大明就固化的,这是从耕种环境之初,就逐渐形成的阶层。”
“大秦制定军功爵位之前,周天子分封天下,周公旦制定礼法,分封爵位,此称贵族。何为贵族?天命所眷!”
“而最低等级的贵族,便是士!”
“这是‘士’最初的诠释。”
苏闲话锋一转,“只有贵族,才拥有完整的姓名,姓与氏,血脉与封地,将贵族血脉与礼法绑定。”
“但这些人需要百姓来供养,需要千里沃野,需要百姓耕种甚至作战。因此,耕种的百姓越多,这个国度也就越强……之后的工匠提供技艺、制造武器农具、最后的商人交易四方,繁荣市景。”
“士农工商,完全是因为一个过渡被需要的重要性,才因此而成。”
此刻,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人听着,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但当听到苏闲也能有此见解,他们还是有些惊讶。
朱元璋没有打断,因为他知道,接下来就该是自己的限定户籍了。
果然!
苏闲话锋再次一转。
“士农工商有其背景,并因此传到了现在。”
“而陛下所定的限定户籍,同样有背景,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加深了四民,将此更为固化。”
“农户、匠户、商户、乃至……军户!一旦定下,便不可改!”
朱元璋直接问道:“你且说说原因,咱为何要这么做?”
“因为元末战乱,陛下要更快的稳定!”
苏闲直言道:“好不容易终结了乱世天下,但入目所见,一片废墟,有些地方虽有千里沃野,但却无人耕种,以至于土地荒废。”
“百姓流离失所,有的躲避战乱,进入山中。有的索性落草为寇,这种景象不能继续持续下去。所以就必须要有强力手段,帮助百姓尽快安定下来,也是让大明恢复国力的一段过程。”
“而因此,制定农户、匠户、商户后,百姓也能各安其分,各司其职,不至于羡慕商人赚的多,就撂地行商。官府需要工匠时,直接从匠户里面选就是。当然,更多的百姓则是统统冲入农户。”
“陛下将各种户籍也分的很细,匠户里面也有木匠、石匠、铁匠、也能更快的识别身份。”
“至于圈定百姓,限制一地,也是为了尽快恢复土地耕种。这些年来,陛下迁移百姓的目的,也在于此。”
随着苏闲说完。
朱元璋面容陷入沉思,而马皇后则是一脸惊异。
显然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竟然真的有独到见解?
“你比你爹强!”
突然,朱元璋缓缓开口,“你能知道的事情,你爹就不知道,所以今天才给咱说那些混账话。”
“还是咱之前说的,将伱这番话带回去,也给那苏贵渊听听,让他安分一点。”
“还有,既然你知道,就不该说出什么蝼蚁,什么鸿雁的话?”
苏闲无奈一叹,“可陛下认为?这种限定户籍,又能持续多久?”
朱元璋刚刚缓和下去的表情,再度严肃起来,“你这又是什么意思?”
此刻。
就连马皇后和朱标,也是连忙看来。
“正如之前说的……先秦的军功爵位之前,贵族不仅需要血脉,更需要周天子的礼法来肯定。”
“但大秦就不需要,哪怕是最低贱的草寇,没有名字最为普通的黔首,有朝一日也能通过军功来封侯!”
“这便是大秦为什么比诸国强,还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因为大秦留给了所有人,一个都能向上走的通道。”
“因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唰!
这一瞬间,朱元璋的眼神异常凌厉,几乎是瞬间就朝着苏闲看来,而马皇后的脸色也变得肃然起来。
不得不说,这孩子真是胆大,这八个字,也能随口说出来?此地又不是经筵!
“陛下不用这么看着我,这八个字从秦末响彻出来的刹那,之后这天下就已经变了,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客观事实。”
“男儿习武,马上封侯!汉武帝之时,卫青不过养马之人,却依旧能封侯娶汉室公主……霍光不过是平民霍家次子,纵然有其大哥霍去病的余荫,但依旧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成为扶持汉室的权相!”
“再到之后,科举大势已起,底层百姓往上的通道,已经是历史大势的洪流。谁若阻拦,便必定如同那些早已经覆灭的世家大族一样,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苏闲的话不可谓不大胆,若非其年纪小,也是朱元璋亲自询问。
这一番话让别人来说,恐怕早就被其大怒的吼着:“给咱滚下去了”。
不过即使如此,他依旧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小子,你这是点咱呢?”
“是陛下先问我的,况且这些东西,陛下不可能不知道。”苏闲继续道。
朱元璋这才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
可紧接着苏闲就又道:“可陛下纵然清楚,却仍旧要一意孤行。”
“哼?什么一意孤行?你也别给咱说这些。”
“相比较要稳定的天下大局,科举算个什么?三年一次的科举?又能有多少真正的贫寒百姓脱颖而出?”
“洪武三年的科举选出了什么玩意,咱比你清楚。”
“相反,咱在大明各地开设官学、社学,民间还有私学。若是百姓愿意读书,能读书,会读书。这些人才自然会被各地的府、州、县,一步步的输送到咱这国子学!”
“这依旧是天下之才,尽入囊中!”
“这才是咱给大明百姓开的龙门!”
眼看着苏闲不说话,似乎被自己说服了。
朱元璋洋洋得意道:“限定户籍,肯定比不限定户籍要好,若是有青年俊才,想入朝为官,自然有多种办法。”
“咱知道你想说什么?又和那些国朝大儒一样,给咱说什么恢复科举。”
“可没有科举,我大明照样转。”
“一个科举,改变不了这天下大势!”
朱元璋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有无穷自信,然而,他却见到苏闲一直看着自己,似乎并没有被自己说服。
苏闲心中腹诽:若不是知道后面你会重启科举,还真被你骗了。
不过,他还是正色道:“刚才我就给陛下说了,我并没有说要重启科举!”
闻听此言。
朱元璋的表情再度凝固在了脸上,他似乎有些无助的看向一旁的马皇后。
这小子自己说着还不承认了。
“妹子,还有标儿,你们可都听着呢,他刚才真这么给咱说的?”
却是连他自己都在刚才那争论中,有些争糊涂了。
话刚出口,其实他就想到,自己方才跟朱标打赌的事情了。
所以没等马皇后和朱标点头,朱元璋就看了看旁边,然后直接坐下。
而此时。
吕氏带着朱允炆看着这一幕,表情复杂,她现在还没有从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中恢复过来。
就亲眼看到了苏闲,这个不过区区八品提举之子,竟然在陛下面前侃侃而谈。
从现在的局势里,她也能看得出来,陛下显然是将这个孩子,给未来在培养。
所以在对方接连说出那种“狂言”时,对方不仅能没有半点生气,反而准备跟他继续争论。
再联系起那苏贵渊,现在的宝钞大计,就在其一人身上。
这个之前差点就在空印案覆灭的小家,现在却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正跻身这大明官场的前列。
或许过不了多久,苏贵渊就可称得上一声——官场新贵!
未来呢?
再等到这个孩子长大,苏家又会变得如何?
可惜,自己的允炆……却已经与最好的擦肩而过!
吕氏低头,看着眼巴巴的瞧着苏闲那个方向的朱允炆,却是心情苦涩。
短短一个夜晚,从地上先是升到天上,又从天上回到了地下。
这种大起大落的感觉着实不好受,而父亲吕本那一天给自己说的,却仿佛魔咒一样在耳边一直响起。
欲望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再也从心里拔不出来了!
而正在她心思泛起之时。
朱元璋却没有注意这些,反而看向苏闲,“你给咱说清楚!”
此刻的苏闲,也是有些无奈。
“我从来就没觉得,科举就是能解决固化四民的举措,况且,科举施行与否,其重要性也不在于选拔人才本身。”
“而是借着向上的通道,向天下臣民宣布一件事情罢了。”
朱元璋看着他,示意苏闲继续说下去。
“现在是重开汉统的大明!”
“天下百姓应该从这些先贤经典中知道,我们是同一个族群,有着共同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一片土地!”
“秦桧曾经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在我大明是绝对不允许且要严厉打击!要将其狠狠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再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凝聚力。”
“当然,笼统的话语就是——民心归附!”
这一刻,朱元璋的神色罕见的凝重起来。
苏闲的这番话,和宋濂在朝堂上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利用科举,教化百姓。”
“但这些都不如一句:民心归附!”
朱元璋的眼睛猛然认真起来,或许是宋濂等人说的时候,他心中的排斥力太强,根本没想到这里。
也或许是苏闲所说,再度加深了一遍印象,又和之前的四民结合起来。
特别是这——民心归附!
就对他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苏闲见此,则继续道:
“我是谁?我在哪?来自于何处?这是千古谜题,有成千上百个答案,而科举的目的,除了选仕之外。”
“更重要的目的,也是将这个问题再度放大,全部抛给全天下的子民,然后再逐步解答。”
朱元璋坐在石凳之上,双手则放在石头桌面上,此时天气依旧严寒,触感冰凉,但朱元璋却感觉到自己心头火热。
不对!
可突然……他很快反应过来。
“既然科举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你又给咱说,你从来就没想过让咱重启科举?”
朱元璋手指轻轻叩击桌面,关于国朝选仕,他其实一直都有自己的心里想法。
只不过其中要经过很多步骤,要和其它“大事”联系起来。
等到真的再无疑惑了,他才会继续深思。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如百官所想的那样,他绝对无法容忍官员的升迁平调,全部掌控在一人手中。也无法容忍,天下的有才德者,拜的不是天子龙门!
而是不知道哪里开得孤魂野祠!
所以……
他有不开科举的理由,也有回拒宋濂的想法。
但同样,宋濂和刘三吾他们这些国老清流也该清楚,自己如此重视教育,甚至把他们聘请入宫,让他们教导皇子。
就该猜到,也有重开科举的必要!
说起来很复杂,但国事就是如此,权衡各方。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必要时候,才是良机!
但苏闲之前和其现在所说的话,却非常矛盾。
他在借着他的赤子视野,观察天下的同时,也在权衡自己的想法。就比如刚才的民心归附,其实已经加重了“重启科举”这边的砝码。
可苏闲紧接着就说,他不是在说重启科举。
这种矛盾让他也不禁犹疑起来。
而与此同时。
马皇后和朱标,显然也是同样的想法。
苏闲则道:“很简单……”
“如果万一,国朝真的要开科举,那所学所考的内容又是什么?”
闻言,朱元璋只是深思片刻,就说道:“当然是先贤大义,以《四书五经》为本。”
“前宋就给咱留下了一个很好的范本,王安石变法之后,科举应重……经义策问,考究时事!”
“以四书之中的《论语》、《孟子》、《大学》,等等先贤经典,再结合当下时事,让天下学子回答。”
苏闲再问道:“如果南方和北方的学子,所接受的教学不一样,那么考题为了公平……”
朱元璋当即答道:“放心,早在洪武三年,咱就和国朝大儒商量过,还是刚才那句话,将考题局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天下学子就算回答,所引用的典故、先贤之言,也必须要从其内引用。”
“否则,便是下等!”
“如此一来,不论各方学的天花乱坠,但从考题上,总是公平的!”
然而。
此刻听到这些的苏闲,却是眼神愕然,心中开始腹诽……
果然,时代的浪潮一直在前进,未来大明真的会开科举,也真的会以“四书五经”为本!
且,朱元璋为了照顾天下各方的学子,会将考题局限于《四书五经》之内。
然而初看起来,的确很公平。
天下初定,各地的师资力量和大明学子接受教育的环境、背景等等原因,也各有不同。
比如东南方,靖康之耻后,大半个西北方虽然沦落在金国手里,但南宋的大儒和仕族,却也因此迎来了更加繁荣的发展。
而大元之后,因其包税制的原因,基本对南方的影响很少。
所以南方宋人的遗留,可是比北方要多的太多了。
而大明后面的科举进展也很奇妙。
被后世痛击,甚至有人喊出了“八股选仕,误国误民”之语。
八股文的雏形,似乎早在局限“四书五经”的一刻,就已经定下了。
因为选题就这么一点。
前面的科举还好说,越到后面,朝廷为了选仕,就越是要在四书五经里玩花样。
所以学子考试,不仅要回答内容,还要将“形式”都固定。比如每一句都必须对仗,言辞要优美余余……
到后来,已经背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
然而,这些到底是后话。
起码在这个洪武时期,这种八股文,是绝不会出现。
而真正让苏闲,并不认可现在就重启科举的原因,只有一个……
且最为根本!
一边想着,苏闲也看向这位大明最尊贵的一家人。
提出了自己的最后一问。
“先贤之言,的确微言大义。但陛下可曾想过……同样的先贤之语,在西汉时,为何有【九世之仇犹可报也】的大复仇之语?”
“在东汉时,这种大复仇之语就被禁绝?”
“为何在魏晋之时,一度丧失了独尊儒术的地位,竟然和佛学、道学三家纷争,以至于竟然向玄学靠近?”
“又为何在两宋之时,儒学再度焕发光彩,以至于出现了程朱理学?”
猛然间。
朱元璋表情严肃,他没有在乎,为什么这番话能在苏闲的嘴里说出来,他只是在乎,苏闲所说出这番话的根本目的。
而这时。
朱标和马皇后对视一眼,已经想要再度询问。
但朱元璋却打断,“你且继续说!”
苏闲顿了顿,终于道:“儒学能从曾经的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往下蔓延,最终成为了天下学子学习的主流。”
“并非是先贤们的光辉,真的从春秋时期,就一直照耀到了历史长河的尾端!”
“而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一位位前仆后继的儒家先生,在为其注解!”
“天下士人所学,不是微言大义,而是微言大义的注解!”
“故而,若我大明真的要开启科举,以儒家四书五经为蓝本?”
“遵的……又是谁的注解?”
“如今大儒多聚集于东南,西北被誉为儒学贫瘠之地,寸草不生!”
“一旦兴学,重启科举,恐怕比荐举制度,更要偏激的一幕就要来临。”
“同样的选题,明明是出自同样的四书五经,但是注解不同……所以天下学子,回答的就不同!”
“到时,这大明朝堂选仕,到底是给天下人开的龙门,还是只给东南一方开的龙门?”
这一刻。
马皇后和朱标的表情双双严肃,就连吕氏的目光也变得郑重起来。
“你怎么能想出这些?”马皇后不由得问道,朱标的视线也猛地看来,刚才那番话,若是不经过系统学习,显然根本说不出来。
而朱元璋也是看来,他目光游移不定,刚才听到的让他以为在自己面前的根本不是一个孩子,而是沉浸儒学,研究多年的大儒!
而苏闲先是沉默了一会儿,旋即才答道:“因为我父,洪武三年的科举,便是选用了不一样的注解!”
“所以,只得秀才功名!”
几人面面相觑,朱标还想再问什么。
此刻,朱元璋已经赫然起身,他已经从对方的话语中,联系到之前的四民,所谓的向上通路。
猜到了对方很可能,要给自己说些什么。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那自己就必须在意了。
“别打断他,你继续说……”
苏闲停顿片刻,旋即,才将蓄势许久的疑问,赫然问出:
“如今大明百废俱兴,科举一事起了又废……”
“当今我大明是要继续沿用儒学?还是要开启新学?”
(本章完)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2750956/11111012.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