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族长提点(下)
若按血缘论,出了五服的族人,杨铮可以不管不顾,那样他家的亲族人数就会少很多。但杨家坪情况特殊,二十一户人家他都摆不脱。现下大家安贫度日,倒也无甚事情。日后若杨铮发达了,可就不好说了,难保会有借他名号鱼肉乡里的族亲。
当然,此时考虑这个问题有些为时过早,但也不能毫无准备。
杨铮的想法就是,既然摆不脱,那就提早在族内增大自己的话语权。这可并非只看辈份,对宗族的贡献才是重点。只要有足够的话语权,便可尽量约束族人,只消在族内处置得当,外人便很难指责。
老族长与他说这些话,既是对他有所寄望,也是准备扶他一把。在宗族之内,一点极为重要。能够得到族长的肯定,自今而后,他便不再是一个小小顽童。
随后杨正山又询问了些“杨古井”相关之事,有些浑浊的眼中也多了些神采。
作为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庄稼把式,他可是太清楚这东西所能带来的好处了。杨家坪有山间田地三百余亩,只要灌溉有保障,每亩差不多能多收一半的粮食,这可是相当不得了的。来年甚至还可再开垦些山间田地,只消能掘出井来,便不愁收成。
杨家坪好歹还有些河边上的水浇地,那些田地几乎全为山地的村子,只消看到“杨古井”的功效,还能不动心么?知州老爷定然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如此上心。
杨正山道:“午后我让各家户主来商量这个事,该怎么安排,到时候你跟他们说吧。”
杨铮点头道:“好!”老族长给了机会,他当然不会推辞。
拜别杨正山回到家中,他母亲正与月盈在厨房张罗午饭,见他回来,便叫到近前问道:“铮娃,咱们用臊子面招待客人,不会怠慢了吧?那吕相公和古家少掌柜可都是见过世面的人。”
杨铮见月盈和着的面团很白,显然用的是家中最好的精细面粉,道:“这就挺好了。古家大哥是来做事情的,没那么多讲究。吕相公是来看热闹的,等下就回去了。”
进到正屋,他父亲正陪着古成冶、吕成亮等人说话。杨铮道:“爹,古大哥,咱们去山上田间一趟,看一下那几口井。”
吕成亮道:“我也去。”
杨铮奇道:“子明相公,你要看的也看了,怎地还跟着我们而不回去?崖翁那边还要仰仗你分说一二呢。”
吕成亮道:“我大父回来还早,左右无事,你容我多看几眼便怎地?难不成有不传之秘?那我自当回避。”
杨铮笑道:“哪有的事。只要你不怕山路崎岖崴了脚,要看就看吧。”
吕成亮也笑道:“我连华山都上去过,这又算得什么。”
杨铮不知他所谓的“上去过”是上到哪一步。华山之险天下闻名,以当下的条件,要登顶可是须冒极大风险的,但若在山腰处转上一圈,那也算是“上去过”。不过看这位吕相公的身板,于绝顶处论剑争天下第一那是不用想了,但也非一般的文弱书生,之前玩“杨古井”就挺来劲的。
几人出了门,各从院门口的骡车上取了些家什,出村向西边山地走去,不多时到了山脚下。这里的田地,是杨家坪的先辈随着人丁滋生陆续开垦出来的,由山脚向上延伸,均为面南的向阳之地。
像秦州这等土地比较贫瘠的地方,田地本就以中下等居多,山间之田因浇灌不便,产出还要更少一些。为鼓励农户垦荒,而又不增加额外的粮税负担,山间田地均以大亩计量。明制五尺为一步,以宽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山间这些田地则是以宽一步、长三百六十步为一亩,这样一亩地的产出便与河边的田地相当或略多。
(PS:明代量地尺1尺约为32.65厘米,一标准亩大约640平方米,比今制一亩略小。)
所以若“杨古井”当真好用,农户便等于在山上平白多了一半的土地,哪怕官府重修“鱼鳞册”多纳些粮,也还是要增收许多。
此时田间的高粱已经收了大半,成片的高粱杆倒在地里,端头的穗子都被割去了。只有四五户人家的高粱仍未收完,其中便有杨铮他们家。
远远看到仍有近一半未收的自家高粱地,杨铮不禁暗自叹息,当此农忙之时,家中人丁单薄的劣势显露无疑。只靠父母务这一大片地,确是太辛苦了。
步入田间小路,杨铮取出一大张草纸,纸下衬一块薄木板,用炭笔勾画田地图形。一边画一边询问父亲,将各地块的户主一一注明。所画之图不必太准确,主要是确定高低之势,以及已经开凿出的几口井的位置分布。
古成冶则带着他店中的两个伙计,用标好刻度的长竹竿去量井水水面到井口的深度。杨铮将这些数字也记录在图形上,标于各井图样之旁。
吕成亮见杨铮于草纸上所写的字迹颇为规整,不由暗暗称奇,实难相信这是识字仅月余的蒙童所书。又见杨铮在图上画了些颜色较淡的曲线,一圈一圈围着,或密或疏,除三道与梯田落阶处小路相符之外,其余的线都画在田中,并非田土之界或道路沟壑。对照着眼前的实景想了一会,便明白了,道:“你这些曲线可是用来标识地势高低的?”
杨铮心道,这吕相公不愧曾有神童之名,脑子还挺活络的,道:“不错,我把这个叫等高线。”
吕成亮赞道:“好名字!虽乍一看有点乱,但用以标识山川地貌却很巧妙,高低起伏一眼可见。”
杨铮见他有兴致,便即多说几句,道:“若用不同颜色的线来画,就不会显得乱了。倘若要想画得精确一点,还得借助些工具。现在只为排布浇灌的沟渠,以目测之也就够了。”
……
……
午饭后,族长杨正山将二十一户的户主都叫到打谷场议事。此时人们的心思都在地里庄稼上,对余事关注极少,因而除少数几人外,大家并不清楚要议何事。但杨铮现场演示了一下“杨古井”的使用,众人的眼睛立即就直了,随即纷纷议论起来。
杨正山咳嗽了一声,众人立即安静下来。他说道:“让铮娃给大家说说这个事怎么弄。”
杨铮走到杨正山之侧,面对众人先施一礼,随即将事情略述一番。听说知州要来杨家坪,众人不由又议论起来。这也难怪,往常衙门一个差人来到乡下,都是个大人物,知州老爷亲自过来,也只过去大灾之后偶有几次。
杨正山将手里的拐杖在地上敲了敲,发出“夺夺”几声,待众人再次安静下来,说道:“都别吵,听铮娃说!”
杨铮道:“知州老爷要看的,只是‘杨古井’的功效,无关其它事体。初七前后,咱们山上的麦子也种下了,到时放水浇灌,让他看到即可。与往年不同的,只是挖些引水的沟渠。”
他说着拿出一张大草纸,请众人移步到边上一个高粱杆堆起的垛子旁,将草纸展开,用几根细树枝穿透草纸插到垛子的侧立面上,说道:“这是咱们山上田地的地形,这些圆圈是井的位置,都可装‘杨古井’,但以这七个位置最合适。”说着点出那几个位置。
这张图是杨铮重新画过的,未标等高线,只以浓淡阴影标识了地块的高低,虽然准确度更差了,却更加直观。农户虽然极少看到、用到地图,但至少见过官府修“鱼鳞册”,而山上那片田地又是他们劳作了十几、几十年的地方,当真是了如指掌,一看就明白了。
杨铮又指着图中数道较粗的线条道:“这是我建议挖引水主渠的位置,依靠这七口井,基本可将所有田地关顾过来。具体的位置和小渠,大家商量着办吧。”
众人一听,便小声议论起来,地块相邻的都凑到了一起。要说引水浇地,这些人可比杨铮专业多了。只不过以前山上的田地多以井水浇灌,用不到引水渠,所挖的几道纵向沟壑,也只是汛期防涝的。
杨百牛见旁人各自议论,颜面尽是喜色,忍不住上前指着草纸上的图说道:“铮娃,我家最上面这将近两亩地,比这口井高不少,这可怎么办?”
他家的田靠近山上的树林,位于最高处,若无法享受“杨古井”之便利,就仍然要挑水浇田,自不免着急。
杨铮也指着图道:“百牛叔,你家这块地我早上量过,最高处只比井口高两尺多一点。咱们只须把‘杨古井’架高一点,再从出水口引一条长一点的竹管,搭到上面这个位置,便能浇到这些地了。”
杨百牛顿时高兴起来,道:“那敢情好!”
众人在杆垛前议论水渠时,有一人却并不上心,拄着双拐走到井旁细看那“杨古井”。这人年已五十,名叫杨根发,妻子俱已过世,加上自身瘸了条腿,因被编为畸零带管户。
杨根发残疾种不得地,名下田土由杨正山作主,交给本族人丁最多的两户耕种,收成分他三成,一个人尚吃用不完。他腿脚虽不便,却有一双巧手,木工、泥工、石工都能干,村中各家所用的大小木制器具,大半出自他手,
杨正山看着杨铮与一众叔伯甚至是叔公辈的人说话,条理分别从容自若,不禁抚须微笑。见杨根发饶有兴致地看着那“杨古井”,便踱了过去,道:“根发,以后这‘杨古井’的保管与看护,就要交给你了。”
杨根发道:“叔公放心,这个我做得来。”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2877180/41399153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