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战国大司马小说最新章节 > 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

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


  “邑丞……”

  向缭身边的两名小吏,其中一人附耳对前者细语了几句。

  原来,虽说向缭并不曾听闻“屈原”的大名,但他这边的这两名小吏却是当地人士,甚至于,若往前倒退几年,他们还是受到楚郢管制的楚民,自然知晓屈原的来历,因此立刻轻声禀报于向缭。

  『居然是楚国的重臣……』

  在听罢那名小吏附耳之言后,向缭颇为意外地打量着屈原。

  是的,向缭这些年跟着蒙仲走南闯北,前后曾过当今世上许许多多的大人物,倒也不至于因为见到了屈原这位前楚国重臣就感到震撼,毕竟,似惠盎、肥义、田文、公孙喜、暴鸢等,谁人名声在这屈原之下?

  他意外的,在于屈原那“楚国弃臣”的自称。

  据方才那名小吏所言,屈原乃是助楚怀王主持变法改革的重臣,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屈原当时的地位,相当于魏国的李悝、赵国的肥义、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卫鞅,皆是受到君主信赖,且自身才识眼界过人的人才,否则,谈什么主持变法改革?

  然而似这等人才,如今却沦落为楚国的弃臣,究竟是此人沽名钓誉,还是说,是楚国庙堂昏暗,君主昏昧而目不能见明珠?

  想到这里,向缭心中顿时就有了打算。

  记得前段时间,当剧辛写信给蒙仲,说他在燕国一人身兼三职,每日忙得焦头烂额,当时向缭还不以为意,直到如今他担任叶邑邑丞,他这才切身体会到治理一座城邑究竟有什么困难,同时也理解了剧辛何以会盛情邀请蒙仲、乐毅等人前往燕国助他一臂之力。

  实在是忙不过来!

  事必躬亲吧,自己忙不过来,可放手他人去办吧,向缭又生怕他人搞砸了——毕竟叶邑可是他“蒙家军”日后最重要的钱粮来源,他岂敢假以人手?

  然而没想到的是,上天却将一位曾在楚国主持过变法改革的大贤送到了他叶邑……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向缭决定设法将这位人才留在叶邑。

  当然了,前提是眼前这位屈先生、屈大夫确实有真才实学,倘若只是沽名钓誉之辈,那就爱哪哪去。

  想到这里,向缭拱手朝屈原拜道:“屈先生……”

  屈原方才瞧见向缭身边的两名小吏在听到他的自我介绍后微微色变,随后连忙对向缭附耳低语,他便猜到向缭大概已经得知了自己的底细。

  猜测之余,他心中亦忍不住自嘲起来。

  想他屈原立志匡扶国家,曾经不顾百般阻扰主持变法,可最终,他却只收获了一些来自楚人平民间的赞誉。

  变法失败,仕途葬送,以令尹子兰为首的楚国旧贵族势力日日诅咒他死在被流放的途中,而更让他感到寒心的是,他的变法改革仿佛只是一枚投入池中的小石子,虽一时荡起了几许涟漪,但最终仍归于死寂,仿佛从未出现过改变。

  暗自叹了口气后,屈原再次拱手对向缭说道:“向邑丞,可否代为引荐方城令?在下有要事想向方城令求证。”

  听闻此言,向缭眼珠微转,平静问道:“先生想见方城令?有多想?”

  『有多想?』

  屈原愣了愣,旋即拱手说道:“在下前来叶邑,正是为求见方城令而来。”

  “这样啊……”

  向缭恍然地点点头,旋即脸上露出几许遗憾,摇摇头说道:“那先生来得可不巧,方城令近几日不幸染了风寒,正在舞阳邑歇养……”

  屈原微微皱了皱眉,正要开口,却见向缭又说道:“舞阳邑,乃我等近族族人居住之邑,外来人不得擅入,在下虽可以为先生代为通报,但先生也看到了,在下这边实在走不开……”

  的确,为了配合蒙仲等人年后开春继续到楚国诱拐楚人的行动,叶邑这边必须在年前重新规划到街道与民居,并且加紧建造房屋,为前后投奔至此的外来楚人提供住处。

  但此时嘛,向缭纯粹就是诱屈原自己跳入坑中而已。

  只见他瞥了一眼屈原,表情浮夸地又说道:“若有人能帮在下分担一二,帮在下尽快完成了手头的事物,在下就能立刻代先生通报了……哪里有能帮在下分担的贤才呢?”

  『……』

  看着向缭满脸诡谲的笑容,屈原哪里还会听不懂,一时间哭笑不得。

  眼前这个叫做向缭的年轻人,分明就是抓他壮丁嘛。

  不过,鉴于对方说话语速很慢,颇显温文尔雅,屈原心中倒是也不气恼,最多就是在心中嘀咕一句:狡猾!

  怎么办呢?

  方城令蒙仲,还是要见一面的吧?从他口中试探魏国对楚国的态度,最好能直接询问出此人在方城部署重兵的目的。

  可协助魏国的官员治理魏城,这……

  不得不说,屈原从未遇到过这种事。

  而就在屈原面露迟疑之色时,向缭却狡猾地笑道:“先生即不回绝,在下就当先生默许了。”

  说着,他朝着屈原拜了一下。

  屈原还没反应过来,就受了向缭一拜,表情变得更加难看:受了这一拜,想推辞都推辞不了了。

  不过考虑到现如今已经是十一月,屈原亦不想冒着风雪流放至江南,他沉思片刻后,姑且也就默认了。

  就这样,向缭成功地将屈原这位楚国的前“左徒”,暂时骗为了自己的佐官,协助他重新规划整座叶邑。

  提到重新规划叶邑,屈原亦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道:“向邑丞为何要重新规划叶邑?”

  对此向缭亦不隐瞒,如实相告道:“叶邑,我等并不准备单单将其治理成一座普通的城邑,我等希望它成为像邯郸、临淄那般的大城邑……”

  听了这话,屈原半响没缓过神来。

  也难怪他目瞪口呆,毕竟邯郸、临淄,乃当今世上屈指可数的大城邑,非但有几万户的邑民,而且商贸极为流通,赵人与齐人,足不出邯郸、临淄,便可买到天下其他地方的特产,可谓是非常繁荣。

  然而眼前这名年轻人,却夸口要将叶邑治理成像邯郸、临淄那般的大城邑?

  除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屈原实在不知该评价什么。

  可能是注意到了屈原古怪的表情,向缭笑着问道:“先生莫非认为叶邑日后终不能够比肩邯郸、临淄么?”

  屈原是一个很严谨的人,闻言摇头说道:“在下不做评价。”

  见此,向缭亦不在意,笑着说道:“或许先生并不看好,但在我等看来,叶邑却颇有潜力,首先它是连接宛地与魏韩两国的要道,若在此地设市集,便能吸引魏、韩、楚三国的商贾;再者,叶邑一带宽敞广阔,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垦种;更要紧的是,此地有南北两侧的群山可以作为天然庇护,只要扼守两端,便可不惧外敌、贼寇袭掠……”

  『……吸引我楚国的商贾?』

  其实向缭说了那么多,屈原大多都没有在意,但唯独这句,他却上了心。

  据他感觉,似方城、叶邑这批人,对他楚国并没有什么恶感。

  而此时,向缭也已经结束了他对叶邑的美好预测,舔舔嘴唇意犹未尽地说道:“不过那也是日后的事了,为了日后,我等今日需更加努力,加紧治理这座城邑。”

  屈原没有说话,只是随意地点点头附和着。

  在跟着向缭重新规划叶邑城内街道、房屋的时候,屈原发现了一桩很奇怪的事。

  那就是向缭规划叶邑城内民户的制度,酷似他楚国的制度,比如五家为伍,十伍为里等等。

  倒也不是说这种对户籍的编制,如今依旧时他楚国独有,但不可否认,这种制度正是他楚国发明的,继而被秦国以及其他国家学习效仿,屈原感到奇怪的,是这位年轻邑丞对于他楚国户制的熟悉,仿佛信手拈来。

  要知道,似这种一国的户制,跟一国的政令一样,都是不会写成书的,除非有人刻意搜集网罗。

  而眼前这位向邑丞,看起来最多不超过二十岁,对方从哪学到他楚国的户制?

  想来想去,屈原还是想不明白,遂忍不住问道:“向邑丞,贵家族有先人在我楚国任职么?”

  向缭闻言笑着反问道:“不曾!……屈先生因何这么问?”

  “在下见向邑丞对我楚国的户制颇为熟悉……”

  “哦。”向缭恍然大悟,旋即笑着解释道:“屈先生误会了,此非是楚国的户制,而是鹖冠子的「天曲日术」。”

  “鹖冠子?”屈原吃了一惊。

  别看当年蒙仲初到赵国时,不知鹖冠子的名气,可事实上,鹖冠子在楚国是相当出名的,就好比宋国的庄周,是楚民人人敬仰的“野贤”。

  当年屈原为楚怀王主持变法时,亦听说他楚地有一位在野的大贤,因为好佩戴鹖冠而人称鹖冠子,于是便亲自前往拜见,恳请这位野贤相助。

  但遗憾的是,鹖冠子婉言拒绝了屈原,因为鹖冠子当时指出,楚国不具备变法改革的条件——即君王对国家的控制力度太低,而地方贵族豪强的实力则太过于庞大。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鹖冠子觉得楚怀王优柔寡断、见利忘义,并非明君之相。

  当时的屈原,自然不会因为鹖冠子这几句话就打消变法改革的心思,见对方不肯出山相助,便与其长谈了一番,弥补了一些屈原在新政上的疏漏。

  但遗憾的是,那次变法改革,终归还是像鹖冠子所说的那般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国内旧贵族势力的百般阻扰。

  变法失败之后,屈原从左徒被贬为三闾大夫,在他意志低沉之时,他或听说鹖冠子走远赵国,寻访其心目中的明君去了。

  这一别,便是十几年,屈原十分惊讶于竟然从向缭的口中,再次听到了鹖冠子的名字。

  他忍不住问道:“向邑丞,见过鹖冠子?”

  向缭亦不隐瞒,点头说道:“是的,当初在赵国时见过几面,他与阿仲……也就是先生所称的方城令,一见如故,赐予《天曲日术》,阿仲拜读后,便又叫我等拜读,牢记心中,待日后有机会时施展……”

  屈原越听越奇怪,忍不住又问道:“向邑丞与方城令,竟是赵人?”

  向缭闻言看了一眼屈原,见后者满脸好奇,他暗自坏笑一声,说道:“其中发生了很多事,一时半会说不完,先忙完手头的事吧……”

  屈原正被向缭勾起心中的好奇,闻言倍感郁闷,但又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点点头。

  就这样,屈原一边协助向缭规划城内的街道与房屋,一边试探向缭的口风。

  不过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其实也很清楚他在伺机试探,因此有些事总是说半句、藏半句,纵使是屈原,亦被这小子勾得心火大起,仅相处半日,就在心中暗暗咒骂,咒骂这小子实在是太奸猾了。

  当晚,屈原跟着向缭住到了叶邑的县府。

  晚上入睡前,他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他明明是楚国的弃臣,此番只为弄清楚「方城对他楚国是否存在威胁」这件事,可怎么莫名其妙地,就变成了叶邑邑丞向缭手下的官吏了呢?

  『不行,明日我得重提求见之事,尽快弄清楚方城整编重兵的目的。』

  躺在床榻上,屈原心下暗暗想道。

  次日清晨,待屈原见到向缭,他果然重新提到:“向邑丞,在下恳请求见方城令。”

  没想到向缭却说道:“非是在下不肯代为通报,只是方城令病重,在舞阳邑养病,不便见客……这样吧,先生姑且在我这边暂留几日,待过几日方城令病情好转,在下当亲自代为引荐。”

  对此,屈原也没有什么办法。

  其实他有猜到向缭是在故意拖延,但他不明白后者为何要这么做——毕竟对方待他还是很客气的,并没有故意刁难他的迹象。

  而事实上,向缭只是在试探这位屈先生是否有真才实学而已。

  今日他们的任务,依旧与昨日一样,即拆掉临街的民居,将散居的民居重新编成,划分街道、小巷。

  昨日屈原跟在向缭身边,虽说有些心不在焉,但大致还是明白了向缭等人的目的。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今日向缭给他了一招金蝉脱壳:大概是在巳时前后,向缭故意谎称腹疼,将事务托付给了屈原,自己则迟迟不归。

  眼见周围一大帮役卒、工匠眼巴巴地看着,屈原亦不知所措,只好硬着头皮代向缭指挥。

  他并不知道,其实向缭就在远处看着他,暗中给他做出评价。

  通过向缭的细心观察,他发现屈原对于这种事堪称是信手拈来,同时指挥几支队伍分毫不乱,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方一边指挥,一边还能在竹册上记录“里闾(类似小区)”的名号,比之他向缭不知要谙熟多少。

  临近晌午时,消失了近两个时辰的向缭这才归来,随意扯了个借口,屈原亦拿他没有办法。

  中午用饭时,向缭故意与屈原聊起了叶邑的新政。

  叶邑的新政,如今就只颁布了寥寥几条。

  比如说,按照“一户八口”的标准重新规划、分配邑内的民居,不到八口的人家按八口算,超过八口的人家按照标准给予两户的地皮,至于邑内那些明明没几个人,且占着深宅大院的当地贵族,要么给予“罚金”、要么就搬走。

  “当地的家族愿意接受?”屈原淡然问道。

  “不愿意就搬走呗,这座城邑姓蒙了,不肯服从的人,还是早早离去为好,免得日后多生事端。”

  “就怕那些人既不舍得田利,不肯搬走,却又不肯接受你等的新政,如之奈何?”

  听闻此言,向缭举起两只手,淡然说道:“我左手有甜枣,可分于顺民;我右手有大棒,可驱逐不从。”

  “恩威并施……”

  屈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旋即问道:“那么,叶邑的家族可曾屈服呢?”

  向缭笑着说道:“前几日那帮人不就还来试探我等的底线么?……哦,那时先生还回到叶邑。”

  屈原点头说道:“在下虽当时还未到叶邑,但也略有耳闻,似乎是当地的邑民与外来的楚人起了争执?”

  “什么起了争执,无非就是有些人想看看咱们的手腕是否强硬而已。……我当时就从方城调来五百名魏武卒,捉住肇事者痛抽数十鞭,其余人纷纷溃散。”

  看着向缭脸上的得意之色,屈原摇摇头说道:“以暴制乱,非良策。”

  “但却是速策!”

  向缭颇有己见地说道:“杀鸡儆猴,震慑余众,方能以雷霆之势铺开局面,若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则新政迟迟不能推行……杀一人,是为了治余众。”

  听了这番话,屈原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他看得出来,向缭等方城、叶邑一带的将领、官员,都很年轻,年轻且气盛,颇有锐气,不逊当年受楚怀王之命主持变法改革的他。

  奈何楚国国内的阻碍实在太大,他的变法,彻底损害了旧贵族势力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的抵制,以至于最后就连楚怀王都抵挡不住,只能下令放弃变法。

  想着想着,屈原又想到了当年鹖冠子对他所说的那番话,指明楚怀王优柔寡断、见利忘义,非恒久有远见之人。

  当时屈原毫不相信,但事实证明,鹖冠子一语中的:楚怀王的确不是能承担起变法改革后果的强势君主。

  这才是屈原当时变法失败的最大原因:他背后的君主不再支持他了。

  在这一点上,楚怀王确实远不如魏文侯、秦孝公、齐威王等君王,毕竟这几位君王,那是硬生生顶着全国旧贵族的压力,施行了变法改革。

  而现如今他楚国的君王熊横,则连其父楚怀王都不如:楚怀王至少还有变法图强的心思,而熊横,却是个只知道贪图酒色、醉生梦死的昏君。

  每每想到这里,屈原就感到非常绝望。

  君王昏昧、奸臣当道,忠贞之士得不到重用,举国民众皆处于水深火热,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此后数日,屈原便一直留在向缭身边,协助后者。

  作为报酬,向缭也会时不时地故意将一些告诉屈原,比如说,魏韩两国于几个月前刚刚在伊阙击败了秦国的军队,夺回了新城、宜阳两座城池,而蒙仲,也正是因这次军功受封方城令。

  这些消息,让屈原颇为震惊:那位年轻的方城令,竟曾击败过秦国的军队?

  但同时,屈原亦愈发忧愁起来。

  因为据他估测,秦国刚刚战败于魏韩两国,自不可能再次起兵攻伐两国,因此唯一会遭到秦国进攻的,就只剩下他楚国了。

  可纵使屈原能猜到秦国的行动又如何?他根本无法参与国事。

  想到这里,屈原不禁心灰意冷。

  见此,向缭便趁机在旁劝说,想将这位大贤留在叶邑,只可惜屈原婉言回绝了——他暂时协助向缭,只为从向缭口中探听他想要知道的情报,却从未想过要在叶邑任职。

  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魂,他从未想过在其他国家出仕。

  而就在向缭思考着如何说服这位顽固的大贤时,不幸发生了一件事故——向缭口中那位“病重”的方城令,骑马来到叶邑视察。

  当面撞见,自然不好再回避,于是向缭只能将屈原引荐于蒙仲面前。

  得知竟是楚国的前左徒屈原,蒙仲心中倍感吃惊,当即将屈原奉为上宾,好生款待。

  没想到在彼此交谈期间,屈原对蒙仲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后者的病情:“听向邑丞言,方城令前段日子不幸感染风寒,卧病在榻,不知眼下可已康复?”

  “不幸感染风寒?卧病在榻?”

  蒙仲愣了愣,转头瞧了一眼满脸尴尬的向缭,继而笑着说道:“啊,前几日在下确实是得了一种病,病症叫做‘向邑丞断定我得了风寒’,对吧,向缭?”

  向缭面色讪讪。

  此时,蒙仲这才向屈原拱手道歉道:“屈大夫,我兄弟这几日若有怠慢之处,在下这里向您赔罪。”

  “方城令言重了。”屈原连忙拱手回礼。

  平心而论,他对向缭并无恶感,反而颇为感谢向缭对他的重视,毕竟在楚郢,他已经不被楚王重视许多年了,虽然顶着一个“三闾大夫”的官职,但事实上这纯粹是个闲官,因此平日里空闲的时候,屈原便在里闾开坛授课,教导昭、景、屈三族以及其余慕名而来的家族子弟学业。

  他方才故意提起蒙仲的“病情”,纯粹就只是逗逗向缭而已,毕竟向缭这段时日总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向他透露他想知道的情报,这亦把他折磨地不浅。

  当晚,在宴请屈原之前,向缭低声对蒙仲说道:“这位屈大夫确实乃国相之才,若能将其留在叶邑,于我叶邑大有裨益……阿仲,你可千万莫要放走明珠。”

  蒙仲当然知道屈原是一位大才,且如今正遭楚国弃用流放,若能趁机将其招至叶邑,必然有利于叶邑的发展。

  毕竟这位可是曾主持过楚国变法改革的大才,蒙仲这批人虽说这些年积累了不少带兵打仗方面的经验,但是如何治理邑地,说实话毫无经验。

  倘若有屈原在旁指点他们,就能让他们少走弯路。

  问题是,如何说服这位对楚国忠心耿耿的大才呢?

  仅思考了两息,蒙仲便有了主意。

  《孟子》曰: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只要用合乎情理的道理说服屈原,使他明白留在叶邑对楚国有利,就能说服这位遭楚国弃用的大贤。

  是的,只要抓住关键,这事其实并不难。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280941/459335302.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