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光学镜头(2)
“持续两年的全面转制,姑苏乡镇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的全新局面,同时推进了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促进了乡镇企业的优化和发展。1995年和1993年相比,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减少了2664家,职工人数减少15万多,而工业产值却增长51.4%。”
姑苏市的改革,也吸引了国家高层的目光,近些年不断有国家领导人,来这里视察,并表示高度赞赏。马由综合新闻和其他资料,以及今天周天宇如数家珍的介绍。明白了姑苏这个非特区、非直辖市甚至连省会都不是的小城,却发挥出表率作用的原因。
马由看重姑苏市,一方面是这里的政策及市场环境、10多年的工业化,培养和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技术工人。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里的中小企业众多,容易培养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之前的一些思路,现在也渐渐清晰起来,他需要花费一点时间,整理一下技术资料,就可在这个地区先行实验。
“选择在并购虎丘这家工厂,我们看重的是这家企业的规模、产权清晰,关键是附近有著名的虎丘相机厂,我们近水楼台,挖掘人才相对容易。姑苏市改制较早,下岗压力不大,没有强制要求我们保留工人的数额。为此,我们这几个月从虎丘相机厂、沪上海鸥相机厂、金陵相机厂、赣省凤凰相机厂等10多家全国著名相机企业,招聘了400多名工程师和技工,为了培养出能熟练操作高科技设备的技工,还招聘了200多名大学生。不过,顶尖技工、光学大师级别的人才没有招揽到多少。”
“呵呵,光学大师级技工是呀,人才是企业的底蕴和发展潜力。尤其光学这样产业,既是人力密集型,又是技术密集型,一般企业很难达到平衡。”
手动镜头时代,国产相机和镜头还有一点市场。但随着1985年第一支美能达a7000自动对焦面世后,至今已10年,倭国的AF镜头不断涌现。紧接着在去年佳能推出了第一支带防抖的镜头(EF 75-300 F4-F5.6 IS USM),各种光学电子技术层出不穷,手动镜头很快就被淘汰。华国的相机工厂也彻底没落,甚至连以光学为傲的德国众多相机厂,也因电子技术落后,仅残留徕卡、哈苏(镜头)等少量品牌。以至于摄影爱好者,无论专业还是业余,手中都是清一色的倭国相机。仅极少数发烧友,在胶片时代,还坚持使用手动镜头和电子技术含量极少的德国专业相机。再以后,数码相机风靡全球,淘汰了胶片机,也顺手淘汰了手动镜头和纯机械的德国传统相机。
(笔者玩了40年摄影,资深发烧友,收藏了林好夫45、林好夫617、哈苏503、903、X-pan、徕卡R、M各年代型号、禄来、阿尔帕等数百台相机和各种镜头。故事写到这里心中也是一阵唏嘘。)
直到智能手机时代,出现了比照相机、摄像机更加庞大的镜头需求。华国企业才找到了机会,诞生了一批镜头、镜片生产的企业。在手机镜头模块生产量方面,冲进了全球前三。但依然无力冲击倭国的照相机、摄像机市场。
“董事长,你为何不从德国、倭国招揽一些高级光学技师过来呢?”
“一是真正的金手指那种光学大师级技师,全德国也就几十人而已。分散在蔡司、徕卡、施奈德、罗敦司得、禄来、福伦达、梅耶等众多厂家里。”
马由说到这里,突然想起福伦达现在日子很不好过,已被转卖几次,再过3年就将被倭国收购。蓝星集团虽然有超前的科技实力,但镜头这类传统制造业产品,消费者很看中品牌,若是将福伦达收购,自己生产的镜头甚至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开拓市场的速度更加快捷。脑海中让星儿将这件事记录下来,发邮件给文勇,让他安排去洽谈,蔡司也可以谈谈,看代价怎么样再比较。
“倭国人嘛,暂时不会考虑。不过引进这样的人才,数量少了起不到规模效应的作用。其二还是保密原因,我们在模具制造、各种特种光学玻璃配方及工艺、新型树脂玻璃、镜片加工工艺、镜头结构设计、电子技术、变焦及对焦技术、防抖技术、精密组装设备、检测设备等,都拥有国际领先顺平,甚至还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工艺,也特别定制了许多先进设备。我们起步晚,只有靠更加先进技术和设备,来确保产品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准。”
“其实你也不必对德国的那些手工打磨镜头过于盲从,你知道德国蔡司吧?他可是世界光学顶尖代表。就这么一个光学巨头,就是因为他们保守,坚持手工打磨镜头,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几近破产。的确他们有12位金手指级大师,但人力总有穷尽时。”
“蔡司坚持手工打磨镜片这种老旧的生产模式,成为了米国最大的光刻机制造商GCA的送终者。因极度自信,蔡司给GCA的镜头没有进行出厂前的全面检测。GCA则因为光刻机的交付压力太大,以及对德国镜头的盲目信任,也没花时间对蔡司交付的数百个镜头进行质量检查。这样就形成一个可笑的恶性循环,GCA不检查镜头质量,就不会退回有问题的镜头,而没有镜头被退回,蔡司认为镜头质量没有问题,更坚持不做出厂检测。”
“GCA的光刻机很快暴露出质量问题,机器运行不久,因为镜头柱发生漂移,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生产线不得不一再停下来。光刻机是芯片设备投资的大头(通常占比在60—70%),但只要前期生产的芯片收回成本后,就会变成印钞机,因此,稳定运行压倒一切。”
“蔡司的镜头质量问题导致GCA交付的数百台光刻机,受到客户大面积投诉,客户替换下的g线镜头多到用卡车来装。GCA和蔡司的声誉因此受到毁灭性打击。结果你也知道了,GCA已经倒闭。虽有80年代末光刻机制造商过多,竞争激烈,而那时芯片设计落后、功能发掘不够,晶圆加工品质也不高,芯片运用的潜能还没有爆发出来,导致市场趋于饱和等原因,但蔡司手工打磨镜头的质量问题,为GCA的破产也做了巨大的贡献。”
前世蔡司凭借行业影响力,收获不少神话,其中就包括“蔡司凭借匠人精心打磨镜头成就阿斯麦”。传说中,他们给垄断光刻机的企业阿斯麦提供镜头,用精度最高的打磨机和最细的镜头磨料,依然需要“金手指”级技师精心打磨,才能达到符合标准。而号称“金手指”这种水平的技师蔡司公司也只有12人。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应该是阿斯麦拯救了濒临破产的蔡司。恰恰是阿斯麦逼迫,蔡司为生存所迫,改变了引以为傲的“金手指”手工抛光镜头的模式,大规模采用自动机器。机器取代工匠后,蔡司走向辉煌。
那是在蔡司生死存亡关头,听说阿斯麦收到三星一笔110套光刻机的大订单,这意味着蔡司相应可以获得8000个镜头的订单,订单量增长近7倍,足够蔡司度过危机。但利希腾贝格手下只有12个“金手指”,而完成订单需要近300个“金手指”。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全自动大规模生产。
飞利浦借给蔡司1900万美元。有了这笔钱,蔡司上马了机器人自动抛光系统,这些系统不再完全依赖“金手指”工匠了,公司等于穿上“跑鞋”,光刻机镜头产品正式走出过去产量低、质量不稳定的阴影,成为真正的行业翘楚。
这些故事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发生,马由就没说出来。
“人眼显然无法和高精度仪器相比,再熟练的工匠,也不能保证和机器一样稳定,所以蔡司以“金手指”为主导的传统经典玩法,等于给自己戴上了镣铐。”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360127/65808361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