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首字母+org点co)!



==第两百四十五章==



薛庭儴到户部,在经过一番熟悉环境后,就投入了日常职能之中。



户部掌管整个大昌疆土、田地、赋税、户籍、官员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下按每个省份又设十四个清吏司,并有掌铸钱、掌库藏、掌仓储及盐务、漕务的专属衙门。



算是六部之中,官员最多的一个府部,同时也是担子最重、最忙碌的一个。



每年到户部核算国库收支,及两季收粮、税银押解、官员发俸之时,经常忙得几天几夜都不合眼,也不算是什么稀罕事。



因着尚书杨崇华还兼着次辅的位置,所以左右侍郎的担子格外重,下面什么都要管,也什么都得管。



可户部不同其他,涉足的方方面面太多,这都需要薛庭儴去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



最近薛庭儴就忙着看鱼鳞册、黄册,各省近几年的收支情况,以及各省赋役、漕运、盐务等有关的文书。



这些文书整整塞满了好几间屋子,薛庭儴每天除了上朝,及处理府部公务以外,还得看各种文书,也不怪他会累成这样。



大致将自己每天要干的事说了一遍,招儿咋舌之余,不免有些心疼道:“你不是总告诉我要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怎么现在自己倒是凡事都亲力亲为上了。你可萧规曹随,事情先让下面办着,你多看些日子也能摸个明白,何必逼自己这么紧。”



说话之间,两人已经收拾停当,春芝她们也把早饭提了过来。



两人去了次间用饭,招儿这时也想明白了。



“难道你是想干什么事?”



还真让招儿又猜中了,薛庭儴确实打算干些事,才会如此上心。



见他不说话,招儿边吃边道:“我虽不知道朝廷的户部是怎样的,左不过就跟咱们做生意一样,只要把账本子管住了,活计也就齐全了。就算不能齐全,也就是些边角零碎,光指着你一个人肯定不行,你得弄几个放心的账房才可。”



其实招儿也就是给他打个比方,不过倒是给薛庭儴找了些思路。



匆匆吃罢,薛庭儴穿上官袍去上朝,招儿则去睡回笼觉。



*



下了朝,薛庭儴回到户部。



他这个副堂官空降而来,当初也在户部是引起阵阵热议。



后来见他管事少,倒是成日和那些死物较上劲儿了。他这行径搁在别人眼里,要么是个喜欢揽权的,要么就是个大傻子。



后者肯定不可能,而前者还有尚书杨崇华,和左侍郎彭俊毅,怎么也轮不上他,久而久之也没人对他太过在意。



不过都知道他是陛下宠臣,倒是都愿意给他几分薄面。



也因此他从外面进了户部,一路上都是‘薛大人’的招呼声,他一面点头回礼,就进了自己的值房。



来到桌案前,上面摞着几本厚厚的册子,他坐下后继续埋头苦读中。



……



户部左侍郎彭俊毅下了朝后,并未回户部,而是去了内阁大堂。



这各部长官都兼着阁臣的差事,寻常回府部少,居内阁的多,免不了各部副堂官会来商议部内之事,所以大家也都视如平常。



值房中,彭俊毅向杨崇华禀道:“最近薛大人调阅了各省的鱼鳞册、黄册,以及各省赋役、漕运等文书,所涉之广,让人难以猜透他到底想干什么。”



杨崇华六十左右的年纪,瘦长脸,留着一缕胡须。双眉之间有山字纹的深褶,看面相是个内敛认真之人。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杨崇华在朝中风评甚佳,多年来执掌户部,极少出现什么错漏。而早些年国库虚空,全指着他‘管家有道’,才能让大昌各处运转下去。



这次首辅之位空缺,都以为他要坐上首辅的位置,他的呼声也是最高,哪知却被老迈的谭亮以资历最老给占了,而他只能沦为次辅。替其抱不平的官员数不胜数,他本人倒一直宠辱不惊。



“你还是多盯着些,以陛下的个性,将此人放进户部,必有其目的,且目的不小。我等虽都为朝廷效力,但有些事还是提前知晓,以免措手不及。”



“部堂大人说的是,下官已经命人盯着他了,若是有事,必然禀来。”



之后,二人又说了一些户部其他事,彭俊毅才离开内阁。



*



京城的天暖的迟,但进了四月,百花也盛开了。



到了这个时候,各家各府上都热闹起来,这家摆个酒,那家办个赏花宴。赏完了兰花赏海棠,赏芍药,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其实说起来是赏花会,不过是一些官夫人彼此的交际罢了。



官夫人们的圈子也分很多个,最上等的就是一些公侯权贵与高官之家的女眷。



如今薛庭儴也算是朝中新贵,人年轻,官位高,作为其夫人的招儿,自然也炙手可热。



只是招儿不喜这一套,也和这些官夫人们打不来交道,出门极少。



不过她也不是没朋友,像陈坚的夫人徐氏,因着两个男人关系不错,两个女眷免不了有些来往。而借着徐氏,招儿也认识了一些官夫人。



徐氏是个很典型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颇通文墨。她与陈坚成亲后,两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感情还算不错。



孕有一女,名叫如月,比宁宁要大一岁。



这日,徐氏邀招儿前来家中做客,招儿带了宁宁同来。薛庭儴今日刚好休沐,就送了母女二人到陈府。



到后,他和陈坚在前院说话,招儿和宁宁则是来了后宅,



平时招儿见多了徐氏温婉淑静的模样,今日到来却见她面上带恼,好像被谁惹生气了。



“这是怎么了?”招儿在徐氏对面坐下。



徐氏摇了摇头,默默不语。



倒是如月多了句嘴,似乎有些不忿道:“是三姨母和四姨母,她们说娘占了徐家的大便宜,如今不过是来借些银子,便推推挡挡,不把她们当姐妹。可她们已经借了咱们家很多银子没还了。”



这——



招儿不免有些错愕。



徐氏忙道:“如月,娘怎么和你说的,家里的事不要当着外人说。”话说出口,她也意识到这话说得有些不对,又道:“你带宁宁妹妹出去玩,我和你招儿姨说话。”



如月听话地带着宁宁下去了,徐氏这才苦笑地看着招儿道:“招儿姐,你别生气,我只是……”



说着,她露出赧然之色,有些难以启齿。



招儿浑不在意道:“没事,谁家没点儿破事,不当你如此说。只是若真如如月所言,此事你光生气也没用,还得想个解决的法子才是。”



徐氏叹了一口气,才道出原委来。



徐家是山东望族,在当地也是根基深厚。像这种传承多年的大族,一些旁系支脉特别多。



徐氏是徐首辅老来女,徐氏被生下的时候,徐首辅已是花甲之年,也算是铁树开新花,让人咋舌不已。



徐氏上头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自然不是一个娘所生。事实上徐氏也不是嫡出,不过是徐阁老一个姨娘所生,徐夫人早已去世多年。



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年纪悬殊太大,也致使几个姐姐都嫁了,徐氏方正年幼。



值得一提的是,徐阁老的两个儿子都是平庸之辈,再加上朝堂上的局势错综复杂,徐阁老能让嘉成帝信赖多年,就是因其不朋党,不徇私。



所以徐阁老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在朝为官,而是在山东老家待着。



不过不能提拔徐家人,不代表不能提拔其他人,像徐阁老几个女婿,都算得上是人才出众。可惜不像陈坚赶上了好时候,又确实是个人才,徐阁老的重心便慢慢转移到陈坚的身上。



如今外面都知道陈坚是徐阁老的接班人,虽他现在不过是个闲散的侍读学士,但俱是不敢小觑。



头上顶着个当阁老的先生,最好的同门位高权重,陈坚又教着几个皇子读书,前途不可限量。外面人也就只能看着,这里面人就免不了会眼红。



其中就有徐氏的几个姐夫。



姐夫都有意见了,姐姐自然也少不了受影响。



尤其这几个姐姐年纪俱都比徐氏长不少岁,免不了在徐氏面前摆些长姐如母的架子。



至于借银子这事,也是基于这种心思。



徐氏的几个姐姐总觉得陈坚两口子占了徐家的便宜,自己没占到,再加上徐氏出嫁时,嫁妆确实比上面几个姐姐丰厚些。而陈坚出身贫寒,自打娶了徐氏后,日子明显过得富裕起来,她们免不了觉得陈坚两口子把整个徐家都搬空了。



所以明明也不是日子过不下去,总会找些由头管徐氏借银子。



一次两次也就罢,徐氏偷偷的也就借了,可都来管她借,又不止一人。陈坚的俸禄也不高,一个五品官,能有多高的俸禄,很多时候还得徐氏的嫁妆贴补。



一家人过日子都是能省就省,如今倒好,省下的银子都被人借走了,还一副你就该借我的模样。



不怪素来脾气好的徐氏会生气。



就是她脸皮薄,不好意思说,就只会气自己。



“那这事,阿坚可是知道?”听完后,招儿问道。



果然徐氏摇了摇头。



事实上谁不要点面子呢,自家姐姐闹出这样的事,徐氏怎么好意思当着丈夫提。



如此这般可就难办了。招儿一时也给不了什么好主意,便问道:“那你是怎么打算的?”



“我今天拒了她们,希望她们能识趣些,以后别再来了。其实我大姐二姐还好,就是三姐、四姐……”



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不过这种事招儿也不好插言,只能安慰徐氏既然她自己有主张就行。



*



而与此同时,前院书房里,陈坚和薛庭儴也在说话。



“庭儴,你真打算这么干?你要知道,这事一旦提出,你可就成了众矢之的。”



“我当然知道。阿坚,你该不会以为有灾就赈,只要朝廷有银子贴补,这事就算完了?并不是这样!你有没有想过,如今沿海几地开阜,海上贸易日异月新,生机勃勃,为朝廷广纳天下之商税。银子要多少有多少,国库终于不虚空了,军饷有了,赈灾银子也有了,朝廷越来越富,俨然太平盛世即将到来。”



薛庭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却突然戛然而止。



“难道不是这样?即使还有贪官污吏,可吴系一派倒塌,已经根除了一半,朝中虽有弊政,但陛下文治武功,未来可期。”



“那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成船的丝绸和瓷器,以及我大昌产出的各种货物,从大昌运出,换回的是白花花的银子。银子看着非常喜人,可其背后代表着什么含义?”



薛庭儴站了起来,说得语重心长:“织丝绸需要蚕丝,蚕只有吃了桑,才会吐丝,桑得有地才能种出。你可知仅是去年一年,有多少江南一带的百姓改稻为桑?又有多少百姓弃农从工?民间有云,苏松熟,天下足,可近几年苏松乃至湖广一带,产出的粮食却年年都在减少。



“不光百姓们改桑,那些大户人家们也将许多良田都改成了桑园。都以为拿着银子就能买粮食,实际上等真正需要粮食的时候,拿着银子却不一定能买到粮食。就好比去年。”



听到最后一句,陈坚不禁一抖,手里的茶盏被打翻了。



他顾不得去管这些,急道:“那你的意思是?可、这其中实在没有什么必要的关联。难道去年买不到粮,不是那些大户人家故意屯粮,待价而沽,怎会和开阜扯上关系了?”



薛庭儴叹了口气,来到桌案前,提起一根狼毫笔在宣纸上画了个圆。



“明太/祖定天下税亩八百万余顷,征粮三千万石,于是下旨‘永不起科’。我大昌与前朝相比,土地一寸未失,征粮却一年比一年少。为何会一年比一年少?因为那些免赋税的人,一年一年在增多,每个秀才免多少,每个进士又免多少?拢共只有这么大的饼,前来吃饼的人却在增多,而如今又多了一个——开阜。”



所以不是大昌没粮,大昌有粮却屯在极少数的大户手里。老百姓眼馋改稻为桑中间的差价,自然会拔了稻换种桑树,可老百姓的数量却是占了整个大昌所有人口近九成之多。



朝廷管不了那些大户,只能从百姓手里收粮,稻田都改成桑园,收上的粮食自然就少了。且大昌素来有这种规矩,若是粮食不够,缴价值同等的银子也可,所以朝廷手里的粮食也少了。



若是无灾也罢,一旦闹了灾,百姓只有银子,没有存粮,就只能饿死。



朝廷空有银两,没有粮食赈灾,只能面临下面大乱的境况。



“那照这么说来,朝廷开阜反倒开错了?”



薛庭儴摇了摇头:“当然不是。”



开阜自然是好的,不但能输出大昌多余的东西,还能解决百姓劳力过剩的问题,让那些没有田地的百姓,可以养家糊口。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最核心的地方,土地兼并太过严重。当然也有些其他原因,而归根究底还是在土地上。



这也是薛庭儴为何想去捅那个马蜂窝的主要原因。



恰恰,这也是嘉成帝想看到的,这才是他为何会把薛庭儴放到户部的原因所在。

喜欢家养小首辅请大家收藏:()家养小首辅更新速度最快。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416570/8582624.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