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香江大亨传奇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 第五九二章 背叛

第五九二章 背叛


  但是利国伟刚刚升起这一豪情壮志,却被现实无情的击垮了。

  原因无他,玉龙银行凭借香江危机这一机会,在市场上左右拼杀,挤掉恒生银行,成为了本港第三大银行。

  这让利国伟很是吃惊,要知道此前的玉龙银行可是名声不显。

  现在一下子超过恒生银行,利国伟如何能忍。

  而且利国伟知道一旦被玉龙银行超过,以后再也没有指望了。

  因为作为银行家,利国伟深知李志文的可怕,这家伙的产业遍及本港,集合起来,恒生银行可比不上。

  即使恒生银行背后有汇丰银行这个大金主。

  而此时利国伟恰好看到了香江纺织行业集体排挤麒麟服饰。

  此前利国伟只是摇摇头,毕竟在利国伟看来,麒麟服饰实在鸡肋,这可打不倒李志文。

  知道恒基兆业的李兆集和新世界的郑语桐的到来,让利国伟看到了希望。

  李兆集和新世界提出一个新想法,拉何少恒下水。

  而何少恒已经隐退,李兆集和郑语桐无从下嘴,所以找到了利国伟,想从他这里找找灵感。

  利国伟当然知道何少恒的弱点,那就是恒昌行了。

  叶志成,广府东莞人,祖籍广东东莞石龙镇,是恒昌行的总经理。

  在香港从事工业难,而在工业领域做出自己的品牌更不容易。香港是国际化金融贸易物流中心,工业在其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6%,从业人员不到二十万;在香港的股票市场上,工业股的市盈率远较金融地产股要低,俨然是“二流产业”。

  1971年,集团创始人叶志成和妹妹叶凤娟在香港西营盘一个占地仅四十尺的小门店,起名“恒昌行”,自此开始叶氏化工最早的石化业务。

  开始的业务模式就是买进大桶化工原料,分装之后推着自行车一家一家工厂地“行街”推销……第一单生意的销售额为四千零八十港币,而这第一次生意就是何少恒做的。

  在跟工厂逐渐熟悉之后,叶志成很快发现这些工厂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天拿水(香蕉水),于是他们开始做天拿水的生意;而后来又发觉这些工厂用天拿水来调和油漆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因为条件所限,往往也很难分清问题到底出在哪一环。

  聪明的叶志成于是又找到工厂负责人说,干脆你们的油漆也从我这里拿吧,这样出了任何问题,你们只要找我就行。

  凭借此前积累的信誉度,不少客户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紫荆花油漆应市诞生……

  没有豪言壮志,没有宏伟蓝图,只是凭借自己敏锐的市场触觉,创始人积极尝试并牢牢把握住了每个市场机会,并凭借“勤可补拙”和“诚可取信”的创业宗旨,不断获得进步,当年的恒昌行也开始逐渐成长壮大。

  1991年,叶氏化工在香港成功上市,这将叶氏化工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一家家族企业发展到上市公司,叶氏三兄妹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成功地向企业管理者角色转变,以更开放的心态了解外界、接受多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也逐渐适应形势需要,引入许多优秀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和相关人才,随市场变化不断调试企业管治结构,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使得公司的操作更加规范也更加高效;而上市公司的身份使得叶氏化工集团的融资渠道畅通很多,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合作伙伴。

  然而上市之后,更多的钱,更多的机会也曾让叶氏化工“迷失”过一段时间。

  1991上市之初,资金充沛,叶氏化工业务曾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集团涉足了贸易、储罐等业务领域。

  这使得公司当时的负债率曾一度超过百分百的警戒线。为了解决银行负债过高的问题,公司管理者开始反思,并于1996年公司开始着手业务重整,将一些与化工主业无关的业务相继剥离。

  如其中对贸易业务的剥离,尽管1996年时集团的化工贸易占到整个公司业务的三成到四成,但考虑到其起伏性大影响整个集团的稳定,叶志成仍毅然将其剥离。

  当年这一“壮士断腕”般的举动令很多人不解,但它恰恰却帮助叶氏化工成功躲过此后一劫——化工贸易剥离之后,叶氏化工的负债率大幅下降,从而在紧随其后到来的金融风暴中,有效避免了企业因为负债率过高而破产倒闭的危险。

  也正因如此,风暴过后叶志成先生总结经验,郑重提出了“专注本业”的口号。他表示:“如没有1996年的业务重整,我们就可能挺不过这场金融风暴,也就可能没有叶氏企业今天的发展。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很多香港公司或三五个月,或一两年就垮掉了,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其发展偏离了本业,进入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因此,我们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本业!”

  1997年对于叶氏化工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年叶志成先生提出了“专注本业”的口号;这一年经历了金融风暴历练的“叶氏化工”步入了长达5年的调整期。

  首先,针对紫荆花漆当时在内地的很多地区,与当地合作伙伴分别合作建厂,因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战,结果出现互相抢夺市场、互相倾轧的不良现象,叶氏化工决定收回分散的经营权。至此,紫荆花漆实现了全国统一管理、统一品牌推广,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正轨。

  其次,也是这5年内,叶氏化工明确了“专注内地市场”的战略。

  叶氏化工上市之后曾有段时间在内地不断开厂扩张,并将目标客户锁定在台商和港商,但1995年以后,这类客户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叶氏化工投资新建的许多工厂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业务发展前景不明。

  与此同时,叶氏化工也尝试开拓海外市场,在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都设立工厂,还在新加坡设了贸易公司,而后来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

  叶志诚先生的弟弟,集团副主席叶子轩先生就在当时考察完越南市场后,提交了一份分析报告,明确分析了市场状况:“越南是有潜力的市场,但不是今天的市场,相对于内地巨大的市场空间,越南市场规模太小;而且竞争对手多是华侨,他们在东南亚地区做生意更内行、更擅长。”

  于是,经过5年的梳理和养精蓄锐,叶氏化工发展逐渐明确了方向,集中力量在中国市场,并积极调整,蓄势待发。

  2001年,调整期后的叶氏化工集团再次遭遇了金融危机的考验。但这一次公司凭借清晰的发展方向和稳健的市场策略,不但顺利度过了危机,更通过市场汰弱留强,使自身主营业务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整体亦获得了平稳快速的增长。至此,叶氏化工正式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时至李志文穿越的2005年,叶氏化工集团总员工总数已近五千人,市值达五十亿港币,2011年销售额预期将超过八十亿港币,而2013年每年销售额更预期将突破一百亿港币,相信公司的市值也会进一步提升。

  在谈及企业成功的秘诀时,集团主席叶志成先生这样表示:“作为资历最老的一名员工,我深深感受到,过去四十年间,我们赖以成功的最主要因素首先是‘人和’二字。我何其有幸在创业历程中,得到了无数人的帮助,特别是我们的管理团队,以及很多很多的同事共同携手,心无旁贷,一起打拼。因此,对外我们奉行谦厚及守信;对内,我们视员工为公司命脉,尊重及关爱他们。同时我们也在企业内部倡导一种‘小老板’制度和文化——通过实施奖评计划,对每位员工的绩效进行定期考核,鼓励员工成为企业的小老板,以小老板的专注,投入企业营运中,并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我们另一个重要的成功要素——‘渴才’,即视人才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礼贤下士,量才而用,并努力为我们的员工提供公平、宽松和具有发展前景的职业空间,期待在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之间获取最佳平衡与共赢效果;我们也始终秉承‘专注’的信念,以专注、专业的态度在化工领域内深耕细作,成立接近四十年至今,只从事生产及销售溶剂、涂料及润滑油的核心业务,将力量集中在我们最擅长和最熟悉的领域。经验也表明,因为我们专注于一项业务,所以一定会看长线,而长线的策略每每能平衡当下决策,从而带领我们跨过一个又一个经济难关。”

  对于华夏工业报的采访,叶志成说的很动容,在香港能够坚持制造业(工业)非常不容易。叶先生在这个行业里一干就是三十五年,并获得了香港青年工业家奖。请问,长期支持您立足工业的内心动力是什么?

  叶志成:坦率地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作为自由港,香港人的机会比较多,而工业股的市盈率相对比较低,所以从业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无论地产狂潮,还是股票热浪,我都没有想过离开工业,每一个人的追求不一样。

  我从青年时代从事第一份职业开始,就在制造业行业一直干到现在。在这个行业里我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心血,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从事其它别的行业。

  现在来想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喜悦之情与满足感,使自己三十五年执着此业。

  三十五年来,即便是在金融风暴受到波及,但是我们稳步发展,我内心感到很满足。当看到公司的业绩在平稳增长,当看到现代化工厂在大陆的各个荒凉之地建立起来,我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今年,叶氏化工集团旗下“紫荆花”漆获得“华夏名牌产品”称号;入选福布斯亚洲优秀企业两百强,请问,您觉得叶氏化工集团成就优秀有何特别之处?

  叶志成:能够获得这些荣誉,高兴之余,更多的感觉是压力与责任。“紫荆花”这个品牌创建于1982年,以香江市花命名,很受人们喜爱。“紫荆花”漆能够获得“华夏名牌”,这不仅是叶氏集团的荣誉,也是属于香港工业的荣誉、香港人的荣誉。

  中国名牌每3年都要进行复审,我们要珍惜这个荣誉,只能努力做得更好。

  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叶氏企业的宏图就是:专注本业。也许这就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一个特别原因。

  三十多年从事此业,由专而精,自然做得出色一点。

  叶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曾经偏离过专注本业的原则:在1991香港上市之处的一段时间,集团的业务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也做贸易、储罐等业务,偏移主业。

  致使我们的负债率高达110%的警戒线。为了解决银行负债过高的问题,1996年我们着手业务重整,将一些与主业无关的业务相继剥离。

  经过去繁就简、突出主业,叶氏的负债率下降到四成以下。

  这样,在金融风暴来临时,避免了企业因为负债率过高而破产倒闭的危险!

  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1996-2001年间,虽然集团总体上都有赢利,但是波动很大。经过5年的业务重整,到2001年,我们不但比较顺利的度过了金融危机,而且主业务的竞争力得到了提升,集团业务取得了平稳增长。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1996年的业务重整,我们难于挺过金融风暴!也许就没有叶氏企业今天的发展。

  总结我们三十五年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本业非常重要!在金融风暴中,很多香港公司或是3、5个月或是1、2年就跨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偏离了自己的本业,进入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为了铭记这条经验,2001年10月25日,在公司创立三十周年纪念日,集团的名称正式改为:叶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表示集团三十年前创业于化工,日后亦将永远立业于化工。

  但是叶志成说这么多,也解除不了他只是恒昌行的董事长,却不是恒昌行的大股东。

  这一切就要从当年那场收购战说起了。

  1978年,荣氏投靠香港的亲戚,只身来港。

  不久,妻子及长子、女儿来港团聚,1983年,三子出生。

  荣氏的父亲持有香港的一些纺织股,原来这些纺织厂在上海,解放前夕

  迁到香港。

  荣氏的父亲从未动过股息,经过近三十年的增长,这些纺织股如今价值不菲。

  但香港的纺织业己进入夕阳阶段,荣氏毅然售股套现,用这些资本与党弟开办电子厂。

  荣氏任厂长,产品销往内地,生意日渐火红。荣氏的股份,由最初的三分之一,增至六成。

  这家电子厂被美商高价收购。荣氏一点也没有痛失江山的惆怅感,“价格可以,何乐不为?”

  这家非上市的私人公司若要力保,可万一无失,荣氏却没这样。

  荣氏拿两百万美元的资金,在美国作了一项开拓性的投资——VentureCapital,从事电脑辅助设计。投资对路,在1984年在美上市,成为美国此类公司上市的第一家。

  荣氏见好就收,出人意料地将股权出售,套回四千八百万美元折合港币三亿七千万,加上出售香港电子厂全部收回的五千六百万港元,荣氏身家已有四亿多港元。

  六年功夫,将资本翻了许多倍——可见荣氏是块经商的好材料,这也可以看出来,折腾才可以成功。

  当然,没有他父亲及海外亲戚,他的事业不可能这么顺。

  新移民中,不乏经商才俊,他们均穷得叮当响,上哪去弄启动资本和高额借款?

  荣氏放弃在美国做电脑富翁的志向,回港发展,不少人情出他的意向,准备在他父亲开创的中信大展拳脚。

  1979年  10月,中信在京城成立。董事长掏钱租下宾馆的儿间房做办公室,成员才十多人,没有公车,员工外出办事都是骑自行车或挤公共汽车。

  而到  1993年,据传媒报道,总部设于五十二层的京城大厦的集团总部,总

  资产达五百零七亿人民币,拥有三十家子公司,近  3万职工,有投资企业约六百多家。

  香江公司,是集团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集团便在香江设立投资机构。

  1985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了投资公司。

  这一年,荣氏居留满7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荣氏已卖掉自己的公司,来香港分公司帮忙投资策划。

  他算得上公司的“老香港”,并且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香港行情熟,人头熟,英语粤语皆不在话下,显然比一些直接来自京城的人更吃得开。

  1986年,集团不少人提议让荣氏正式加入。

  荣氏并非非得进集团不可,他有独立办公司的能力,自己赚钱自己花,不受任何官方机构的制约。

  于是,荣氏提条件,第一,由他组阁选用人才;第二,要赋予他相当的权力,不必事事汇报。

  荣氏的要求得到董事会的认可,荣氏正式加盟香港分公司,出任董事。

  1987年,荣氏接替职位,担任董事总经理。

  香江分公司规模的急剧膨胀,全靠一系列成功的收购。

  1987年  2月,香港分公司以十三亿港元购得国泰航空出让的  12.5%股权。

  与后面的收购战比。这还只是荣氏小试牛刀。

  荣氏养精蓄锐,积极寻找合适的壳。

  这个壳即是泰富发展。前身是冯景禧创立的新景丰发展,1986年易手转让,1987年为永新集团曹光彪所控,曹氏任主席,占有泰富50.7%股权。

  曹光彪是香港毛纺大王,1986年头脑发热,拉包玉刚加盟“振兴民族航空事业”,孰料,港龙航空成了财政黑洞,弄得曹氏焦头烂额,他有意把泰富作壳出让。

  荣氏聘请收购专家梁伯韬、杜辉廉创办的巨富勤为顾问,并与曹氏私下接洽商谈。

  1990年  1月,香江分公司宣布全面收购泰富,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曹光彪的50。7%泰富股权,计三亿零八百股,并以同样的价格收购小股东股份。

  泰富市值七亿两千五百万港元,是一家投资地产的小型上市公司。

  收购经过复杂的换股增股,到1991年6月,泰富发行新股,集资二十五亿一千万港元,郭鹤念、李佳成认购新股。

  泰富的股权分配是:香江分公司49%,郭鹤年念20%,李佳成、曹光标均为  5%,其余为公众小股东。

  泰富改名为中信泰富,分公司借壳上市,集资二十五亿余港元,并拉入郭鹤念和李佳成这样的商界巨头撑腰,引起股市关注。

  荣氏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集团更上台阶,是由投资公司转为以投资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公司。

  而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役,是收购恒昌行。

  1991年..  5月,备怡公司委托获多利财务公司为代表向恒昌提出全面收购,每股作价.二十五点四港元,涉及资金五十六亿港元,是香港股市有史以来的大战役。

  备怡实力雄厚,由周大福的郑语桐、恒生银行第一任主席林炳炎的后人,以及中漆主席徐展堂组成。

  三家订下协议,周大福得其物业,林氏后人得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得粮油等贸易。

  收购遭到恒昌大股东的拒绝,他们首先就不同意新财团备怡将恒昌瓜分三瓣的拆骨企图。

  大股东不配合,备怡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五成以上的绝对数。

  中泰与郭鹤念、李佳成、百富勤合组新财团..  Great  Style,紧锣密鼓商议收购事宜,后来郑语桐等人又加盟。

  于是8月初,向恒昌行提出全面收购,每股作价三十三点六港元(高出备怡八点二港元),涉及资金六十九亿四千万港元。

  郑裕彤的倒戈,迫使林徐结成同盟,欲与..  Great  Style争个高低。

  现在关键是恒昌大股东的态度,何氏年事已高,后代又不善从事贸易,何善衡成全了荣氏,Great  Style大功告成。

  Garat  Style股份分配,中泰..  35%、李佳成..  19%、周大福..  18%、百富勤8%、郭鹤念的嘉里贸易..  7%、荣氏私人..  6%、何厚锵兄弟..  4%。到..  9月..

  22日,新财团购得..  68%恒昌股权,新购股权按各家持股量分配。

  为对付这次收购,中泰配股集资..二十亿港元。

  完成收购后,中泰市值膨胀到..  1992年初的八十七亿港元。

  同时,中泰第三次大规模配股集资二十五亿港元,双管齐下,增购恒昌剩余股份,购入港龙..  7.84%股权,中泰市值进而膨胀到一百一十四亿五千万港元。

  1993年..  1月,中泰第四次大集资发行五亿五千要股新股,每股十三港元,集资七十二亿多港元。向母公司香港中信收购所持香港电讯12%股权,涉及资金八十七亿港元。

  1993年中,中泰市值再次膨胀至..二百八十五亿港元,居二十大上市公司第十四位,成为红筹股中的龙头。

  香港分公司,借壳上市,充分发挥股市功能,四次集资达一百四十亿之巨,令中泰市值增长六十倍,被称为香港发展最快的公司。

  股评家说,荣氏的大帅雄风不让乃父。

  在商言商,这是香江商界的陈辞滥调,作为内地公司,在商言商却不那么容易。

  首先,内地公司的管理层,大都在观念上适应不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其次,人事复杂,内耗太多,由于香江工薪待遇与内地的巨大差异,谁都想来港工作,除靠真才实学的外,有相当部分是靠背景来的。

  集团的人普遍认为,集团的第二代领导人是王氏与荣氏

  王氏是BJ集团副董事长,他认为荣氏的能力,完全可以任香港分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当时,这个职务由米国钧担任。

  他是一位从事外贸外交多年的老人。

  为收购国泰航空股份,集团方面曾引起过争论。

  国泰航空是香港处垄断地位的航空公司,盈利可观,如不是曹光彪发起空中争霸战,太古的施怀雅家族才不会走“中资路线”——出让部分股权,让外人到这只聚宝盆旁分一杯羹。

  这是香港商界,人人都梦寐以求的事,但香港分公司董事会不同意。

  很显然,若按荣氏的主张去做,等于是成全英资国泰,而回击华资港龙,这样,集团究竟是华夏人的集团?还是英国人的集团?

  设想胎死腹中,荣氏作了半年的努力,最后才获得成功。

  1987年  2月,香江分公司与国泰航空完成交易。

  成交后,荣氏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而香港商界,却说荣氏坐收渔利,是国车港龙争霸的真正赢家。

  1987年,公司改组,米国钧退休,荣氏接替他任董事总经理。

  分公司公司每一次扩大,总有很多有背景的人涌来。

  荣氏也遇到这种情况,长途电话或亲笔推荐条源源不断,荣氏把他们一一挡回去,大胆启用香港本地的专业人才。

  “在香港办事,就得依靠香港人。”

  “做生意就是人际关系,香港人别说要他们学讲普通话,很多人连听都听不懂。如果想来的不会粤语会英语也好。”

  批评从四面八方涌来,说荣氏搞香江帮。

  荣氏“一意孤行”,他说:“我上任之后,先后聘请了许多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大部分是本地人。目前,在分公司的职员中,内地来的只有两成左右,而且这个比例会继续下降。”

  在荣氏收购泰富之前,香港中信拥有七成多嘉华银行、12%国泰航空、24.5%东区海底隧道;20%澳门电讯、33.3%亚洲卫星通讯,以及部分物业的投资项目。这些,绝大部分是荣氏一手或力促“搞掂”的。

  荣氏终于有了一间“由自己说了算”的公司,他的经营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分公司合作的香江公司,不是中资,而是英资和华资。

  荣氏只是香港分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据说荣父告诫儿子,不要追求名誉权力,还是实实在在经商。

  荣氏主持的分公司,短短几年,市值增长一百多倍。

  据《资本家》杂志载,分公司为中资上市公司第一家,在东亚上市公司百强中徘三十四位。

  1992年,总营业额十亿八千三百万美元,纯利一亿三千四百美元;1993年,总营业额十四亿八千八百万美元,纯利两亿四千三百万美元;按1993年

  12月  31日收市价计,其市值为五十九亿

  九千七百美元。

  荣氏实现了他的“规模与效益”的目标。

  香港分公司只是控股公司,而中泰才是实体,它是集团全系所有子公司中最大的一家。

  荣氏担任分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年薪,据香港传媒披露为两百万港元。但这只是荣氏个人财富冰山之一角。

  以中信为核心的新财团收购恒昌,因资金浩大,中泰只能收购恒昌  36%股权,涉资二十五亿港元,其中二十亿港元是中泰发售新股集资,另五亿港元是借款。

  余下未收购的股份,由各家承包。其中李佳成最多,荣智健个人购买6%,共一百二十二万五千股。荣智健私人付资达五亿港元。

  这笔钱,是原来荣智健出售私人公司所得,经几年的再投资,已逾5亿港币。

  荣氏后来在与记者交谈时指出:“你不能要我不投资,我已协助香港分公司把资产从两亿五千万港元增加差不多二百五十亿港元,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资产翻一番、翻几番?但我有一条界线:应该是谁的钱,就是谁的钱,我不赚。”

  有人这样说,荣氏该办一个私人秘密帐户。

  荣氏这样做,等于授人把柄,如果他叫柳代风替他买下,不显山不露水,什么麻烦都不会有。

  荣氏为什么不那样做呢?也许他认为他的钱“来路明白”,更认为“牟私有理”。

  据接近过荣氏的商界传媒界人士说,荣氏更像商人。

  商人才认为牟私利是天经地义的。

  香港传媒把分公司的荣智健列入富豪榜、财阀榜。

  香港《信报》在“荣氏的分公司”条目下,有一段这样的评论:

  “分公司是一个别树一格的集团公司,既有财阀特色亦有背景,在荣氏的领导下,本报资料室因中信泰富表现似财阀多于背景,因此决定把它列入财阀的评比,结果成为香港第9大财阀..1994年第一间中资背景的中信泰富闯入香港十大财阀之列,10年  8年之后这类公司成为十大财阀者可能性大幅增加,只要按资本主义游戏方式加入竞争,加冕不难成功。”

  荣氏自称他是香港新一代富豪,喜欢追求富豪生活。他的坦率颇得香港记者的好感。

  文希先生在文中说荣氏,“他不讳言喜欢开快车,住舒适的房子,拥有加拿大和英国房产物业,在香港有游艇、多部跑车和房车、高级音响,也收集古董和字画,兴趣广泛;此外他也喜欢打高尔夫球、钓鱼、赛马,喜欢过优裕生活,且从小就这样。”

  荣智健那匹名叫天潢的马,是他1993年花一百多万港元买来的,他由此而成为皇家马会马主、马会会员。

  该年10月  31日,福星高照,荣智健玩马,赢得三千七百万港元彩金。

  荣氏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豪宅,比何氏的还要气派。

  那是一幢英式古典风格的新建筑,地盘面积九十英亩,地价及屋价约合四千六百万港元。

  确凿消息是荣氏自己透露的。豪宅尚未竣工,就常有记者去拍照,刊于加国与香江的报刊。

  荣智健在英国的度假私邸,是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的乡间桦树林别墅,该别墅占地七百英亩。

  荣氏高兴时,会把他在英国、加国的私邸照片给人看。

  对来自某些方面的批评,荣氏说:“我根本不在乎!由他们去讲吧。”

  据海外传媒称,荣氏在数年前已脐身香港超级富豪之列,个人资产约有五十亿港元。

  至少荣氏算得上最敢言富露富的一个。

  荣氏生意场外的交际圈,皆是香港本地的名流世家。

  这是香港都市大榕树下的小景,这个街头小乐团的一大特色是乐器中西合璧。

  当然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个纵横俾阖的荣氏。

  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一个事情。

  那就是当年分公司一战成名,是因为收购恒昌行而有名的。

  而当初要不是何少恒同意分公司的收购,将手上的恒昌行股份出售给荣氏。

  荣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收购成功,不可能达到五成以上的股份。

  而因此,叶志成和何少恒断绝关系,形同陌路,

  叶志成认为自己和何少恒是朋友,何少恒背后捅刀让叶志成感到了背叛。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441076/72908262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