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朕就是亡国之君小说 > 第六百二十七章 时代的悲剧

第六百二十七章 时代的悲剧


  大明皇帝尤其擅贪,这一点上,只要和陛下对弈的人,都有所察觉。

  于谦、王翱等人都有些弄不清楚,陛下到底哪来的那么多的花花肠子。

  朱祁钰让兴安收起了棋盘,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奏疏说道:“王翱递上来的案子,杨翰已经去查办了。”

  “江苏扬州府如皋,出了这么一件案子,骗了宝源局六十万御制银币。”

  “这个名叫袁应节,本来是镇江府的文吏,干的好好的,眼看着别人发了财,就开设了一家工坊,专门造船,造不了三桅大船,二桅小船和舢板还是能造出来。”

  “袁应节一个刑名文吏,居然还懂造船,一个個都是神通广大。”

  “袁应节在景泰五年、六年,假借龙江造船厂的名号,扑买了扬州府造船事,从宝源局先后三次借贷了六十万银币,两年了,造船厂坑塘都没挖出来。”

  “说来也巧,这袁应节和扬州府知府陈璜,现任苏州左布政祝瓛、苏州布政司右通政蒋廷贵、苏州按察使王瑮是当年岳麓书院的同窗。”

  朱祁钰说完了这个案子,这是最近王翱督办反腐厅之后的第二个案件,典型的巧立名目,骗了宝源局的投资,而且还是大案,闹到皇帝御前那种。

  朱祁钰将奏疏递给了于谦之后,感慨万千的说道:“杜牧当年作《阿房宫赋》曰: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今日视昔,亦犹后之视今。”

  “宝源局锱铢必较,一厘银子都要把账目盘清楚,生怕被计省给审计出问题来,这谨小慎微,慎之又慎,居然从粪坑了里淘出这么个玩意儿来。”

  案情不复杂,扬州府巧立名目要建造船厂,扑买给了袁应节,袁应节借了宝源局六十万御制银币,结果连个坑塘也没挖出来,三年了,袁应节终于扛不住,卷钱跑路了。

  要不说这袁应节倒霉,袁应节出海逃亡,跑去了琉球那霸港。

  袁应节的确有点寸,碰到了李宾言亲自主持琉球郡县化之事,带着大明水师在琉球耀武扬威,袁应节这一下子就撞到了枪口上,被李宾言逮了个正着。

  可是这六十万银币,袁应节只拿了两万,其他都不知去向。

  案件已经交给了南镇抚司右都督杨翰去查办,杨翰是天子缇骑,下手不留情,就把扬州府甚至整个苏州官场,闹的不得安宁,下狱者众。

  于谦看完了手中的奏疏,面露思索,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徐有贞不知此事,还待锦衣卫查清楚,再做定夺为好。”

  王翱的这本奏疏里,有两个名字,祝瓛、蒋廷贵,对于能够把历任进士名单牢记于心的于谦而言,知道这两个人不足为奇。

  特殊的地方在于,这两个人是徐有贞的女婿。

  陈循一言不发,他是朝中老人,于谦和徐有贞本就有隙,而后在京师之战中,于谦主战死守京师,徐有贞主张南下。

  于谦和徐有贞乃是政敌,陛下拿出这份奏疏,询问于谦的意见,意思再明确不过了,若是于谦有那么一点打击异己的心思,徐有贞这会儿也该回京接受调查了。

  但是于谦思前想后,还是先把徐有贞给摘了出来。

  朱祁钰看着于谦不说话,一时间御书房里,颇为安静,只有聚贤阁外的呼呼风声。

  兴安接过了于谦递过来的奏疏,笑而不语。

  其实陛下和于少保很像,都是那种丁是丁,卯是卯的人。

  朱祁钰端起茶盏,点头说道:“嗯,于少保言之有理,徐有贞先是在张秋治水,而后到了靖安开渠,这三年一直在贵州疏浚乌江,现在又在长江通渠。”

  “光是奇功牌就从朕这里拿走两枚,先查着,看看徐有贞救不救他这俩儿女婿。”

  徐有贞和陈镒是俩抠脚大汉,在靖安开景泰安民渠的时候,能够面对面抠脚的交情。

  陈镒在张秋和靖安有个外号,叫笑面爷爷,陈镒本就长得和善,在张秋和靖安治水,一点没有读书人的斯文,当地的孩子都喊陈镒笑面爷爷。

  徐有贞的外号就比较多了,水伯、天吴、二郎真君,徐有贞的生人祠比较多,连庙里供奉的塑像也各有不同。

  一个人的名字可能取错了,可是外号不会错。

  于谦稍加思忖说道:“陛下,臣以为徐有贞不会上书言情,眼下四万里疏浚已经开始了,徐有贞背着陛下朱批的每年一百五十余万银币治水,应当是没空理会他的女婿。”

  “也不是这徐有贞不顾亲亲之谊,据臣所知,这徐有贞最近实在是太忙了,等有空理会这事儿,估计案子都结了。”

  朝廷给徐有贞四万里水路的费用是每年一百五十万银币,五年为期。

  朱祁钰看着于谦一脸笃定,并没有什么先扬后抑的意思,才摇头说道:“没意思,于少保不肯落井下石也就罢了,这还给这徐有贞说情来了。”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前几日徐有贞忙得吐了血,卧床休息了三日,又上船去查看水情去了,说是枯水期勘验,那边的医倌说,徐有贞这病,是在靖安时候落下的胃病。”

  “哦?严重吗?”朱祁钰也是一愣,他并不知道徐有贞这么拼,若不是于谦说徐有贞吐血,朱祁钰还以为这徐有贞打的是苦情牌。

  徐有贞忙到了胃出血,忙起来不顾一日三餐,饮食不规律,还经常下水,算是把胃给熬坏了。

  于谦巡抚地方二十五年,这治蝗、治水、赈济等事,都亲力亲为的做过,于谦为此还患上了痰疾,徐有贞这老胃病,甚至闹到了胃出血吐血的地步。

  当初金濂也是胃病,差点就做了饿死鬼。

  “也还好。”于谦回到陛下问题时候,用了个模棱两可的回答,这病都要养,徐有贞这么忙下去,这病,怕是好不了。

  朱祁钰当然知道这模棱两可的话是何意,他点头说道:“这徐有贞本就不擅长这朝堂之事,就安心在地方治水,他不在京师,不在朕面前晃荡,朕眼不见为净,不为难他。”

  于谦和陈循赶忙俯首说道:“陛下大仁。”

  一个皇帝对一个臣子不满,这个臣子该如何胆战心惊?今日于谦求情,徐有贞终于得了陛下一句话,也算是劳有所得。

  于谦今日开口求情,其实看出来了陛下在拿江苏的这个案子定向钓鱼,唯一的鱼获,目标很明确,就是徐有贞。

  一旦徐有贞上奏为两个女婿言情,这徐有贞不死也得掉层皮。

  陛下对徐有贞的不满从来不加掩饰。

  朱祁钰定了定神,在原定的历史线里,徐有贞可是谋害于谦的帮凶,知道了于谦并不打算太过为难徐有贞,这钓鱼的心思只能作罢。

  朱祁钰敲着桌子说道:“王文和薛瑄那点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要闹到什么时候?朕听说最近两个人掐的厉害,若是再掐下去,一个人去陕西行都司,一个人去云南。”

  “朕看的也心烦。”

  朱祁钰这话并不是对着于谦说的,而是对陈循说的。

  因为薛瑄和王文又闹起来,和陈循有些关系。

  薛瑄是大理寺卿,薛瑄本人是知名儒学大家,号称开道学之基,乃是河东学派的开山立派的祖师爷,而河东学派和明阳心学,并称【有明两文脉】。

  正统六年,薛瑄任大理寺卿,督办忠勇前卫百户杨安案。

  这个案子错综复杂。

  百户杨安的妻子岳氏貌美,嫁给杨安后安分守己,缇骑校尉马阳看上了这杨安妻子岳氏,百户杨安死后,校尉马阳逼迫岳氏做妾,岳氏抵死不从。

  校尉马阳便诬告杨安遗孀岳氏与杨安父亲私通。

  薛瑄作为大理寺卿,复审案宗,发现了乃是校尉马阳诬告,那自然是一查再查,杨安妻子岳氏最终沉冤得雪。

  死刑案,正统皇帝自然要翻阅案宗朱批,这一看大怒,释放遗孀等四名案犯,叱责查办此案的顺天府、刑部、都察院等所有官员,罚俸半年。

  罚俸事儿小,丢面子事儿大。

  最关键的是,看上杨安妻子岳氏、诬告杨安妻私通的这个缇骑校尉马阳,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亲侄子。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就是那个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朱祁钰第一次监国时,被文臣当殿打死的那个锦衣卫指挥使。

  虽然一个锦衣卫指挥使在奉天殿上被文人打死这件事挺离谱的,但在稽戾王被俘之前,马顺可是宦官王振的铁杆党羽。

  马顺这一看诬告案被翻了案,就联合王振、都察院、刑部、顺天府,把薛瑄查明的真相,再次翻案。

  王振是稽戾王朱祁镇的大珰,这三言两语,稽戾王就又下了一道圣旨,处死了杨安遗孀岳氏。

  大理寺一应十七名官员被坐罪,薛瑄本人被罢免,扔进了天牢里论死罪,秋后问斩。

  而当时主审薛瑄的人,就是现在的文渊阁大学士王文。

  稽戾王再蠢,也没蠢到看不出薛瑄是被冤枉的,本着和稀泥的想法,稽戾王再下一道圣旨,把薛瑄削官为民,赶出了京师。

  薛瑄和王文的梁子,也就是在正统六年的两次翻案中结下的。

  这新朝新气象,薛瑄再次任大理寺卿已经七年有余,持正守节,为人公正,对每一个死刑案都是慎之又慎。

  薛瑄这人比较轴,再任大理寺卿后,把当初百户杨安的案子翻了出来,在景泰元年时候,就为杨安的妻子岳氏正名。

  可是已经晚了。

  杨安本就亡故;岳氏不守妇道被斩首;杨安的父亲在正统六年被判了流放,死在了流放的路上;杨安的儿子屡诉无门,最后落草为寇,死于贼寇内讧。

  致使这个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是罔顾国法的稽戾王、王振、马顺、马阳等一干人等;推波助澜的是丢了面子被罚了俸禄的都察院、刑部等诸部官员;这样的悲剧是正统一十四年朝堂昏暗无道的小小缩影。

  薛瑄收养了杨安的孙子养在膝下,更是和王文闹得不可开交。

  前些日子,陈循儿子和王文的儿子,冒名参加乡试,薛瑄逮住了王文的错。

  大理寺一件案子出了文书上的错,王文也逮住了薛瑄的错。

  最近薛瑄和王文撕破了脸,闹得满城风雨。

  “臣回去就让二人坐下来谈谈。”陈循一听赶忙俯首答话。

  《寰宇通志》即将修撰完成,陈循是这本志书的第一作者,虽说是朝廷修撰,可陈循自己,已经修撰二十余年,整本志书,大半都是陈循自己写的。

  朱祁钰并不打算剥夺陈循著书立传、青史留名的机会,这本就是陈循。但召陈循回朝,不能出师无名,哪也得有原因,才能名正言顺。

  说和薛瑄和王文,陈循办好了,自然可以回来。

  “臣等告退。”陈循和于谦见议事结束,离开御书房。

  陈循走出了聚贤阁,紧走几步,追到了于谦,颇为恭敬的说道:“于少保,我已久不在朝中,薛寺正和王学士,大概不会卖我这个面子,还请于少保从中斡旋一二。”

  于谦看了一眼陈循,极为平静的说道:“我向来不参与这类事,怕是帮不上什么忙了,告辞。”

  陈循的确不在朝中,可前段时间,朝堂之上,奉天殿内,可是有人为陈循求情,还绕着弯儿的说话,惹的陛下不快。

  说和薛瑄和王文,哪里用得上他于谦帮忙?

  于谦不是长袖善舞之辈,却是人情练达,陈循话還没说,于谦就知道陳循想做什么。

  陈循这番说辞,不过是在他于谦这里讨个善缘罢了。

  于谦向来不吃这一套。

  陈循了然,走出了讲武堂。

  薛瑄是大理寺卿,王文是通政司使、文渊阁大学士,两个都是正三品的朝中重臣,想要说服二人和好,那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

  但第二天,薛瑄和王文居然就握手言和了。

  陈循回了聚贤阁复命,再出来,便恢复了官身,虽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闲职,但也足够在《寰宇通志》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等着看热闹的朝臣们都傻眼了,这昨天还斗到你死我活的薛瑄和王文,居然就这么消停了下来?

  陈循给了薛瑄一封奏疏,是正统六年,王振、马顺等人翻案后,薛瑄下狱,主审薛瑄的王文,上书为薛瑄陈情、为岳氏求情的奏疏。

  这封奏疏也是导致后来王文被派去陕西做巡抚的主因。

  当年旧案,王文并没有对不起陈循,更没有同流合污,奈何稽戾王眼瞎耳聋心塞,导致了杨安一家悲剧收场。

  陈循给王文的是三份卷宗,当年岳氏前后两次反复翻供的供词。

  这三分供词有猫腻,第一次和第三次的供词一字不差,這审讯出的供词,怎么可能一字不差?不过是屈打成招罢了。

  王文一直对楊安案有疑虑,当时办案可是铁证如山,薛瑄死抓着不放有博名之嫌,王文认为薛瑄是在沽名钓誉,尤其是官复原职后,收养百户杨安的孙子。

  王文对薛瑄这个河东学派的魁首颇为不屑,直到看到了两份供词,才确认当年的确是冤案。

  这闹了几年的两个人,终于解开了当初的心结。

  “这陈循倒是擅长和稀泥。”朱祁钰也没料到陈循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

  兴安端着一堆奏疏,从袖子里拿出一本说道:“陛下,有王复的消息。”

  朱祁钰对王复是又爱又恨,揶揄的说道:“王复还没死吗?”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526096/721554580.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