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6章迭代
唐军攻入高句丽王城,可以说取得了高句丽人的一切。
高句丽君臣并没有与城同亡之心,城破了,大家就都成了阶下之囚,却还有着生存下来的机会。
如果把平壤城给烧了,那就一切皆休。
在亡国之际,高句丽君臣显然选择了前者,于是便给唐军留下了很多值得一看的财富。
实际上高句丽人的国库也没多少东西了,这是一个虚弱到唐军不来,他们自己也坚持不了多少年的半岛政权。
国力疲惫,权臣当道,官员贪贿成风,各个大的部落自成一体的高句丽,已经虚弱到了一定的程度。
外敌的到来彻底杀死了这个曾经控制了辽东大部分地区,以及半岛北部的城邦和部落混杂的东亚强国。
顺势把它的一切都变成了历史中的记载。
…………
高句丽的财富不在国库里面,谁愿意把好东西放那里啊,高句丽的国库更具象征意义,实际上高句丽人作战,大多还都是贵族们自己出资。
部落中诞生的官员不用说了,他们的根就扎在各个部落当中,是不会把国库当回事的,只要每年向部落首领,几位管理部落的大人,以及高句丽王上缴一定的供奉,便也成了。
很像一种分赃模式,每年收获的东西大家分吧分吧,最后剩下一点充入国库,用来应急。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高句丽的行政体系很不完整,没有怎么进行中央集权建设,还是分封制或者是部落联盟制度在起着作用。
这样一来就和突厥那边差不多,底层的百姓和部民非常贫穷,而官员们却又富有的让人惊讶。
而这也和隋末战乱中的中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门阀世族的家中粮草堆积如山,各个地方的仓房,乃至于国库当中,却空空如也。
真可谓世上没有新鲜事,人性决定了一切。
所以说抄收了高句丽的国库对唐军来说只能算是开胃菜。
从高句丽的王宫私库以及各个官员的家中抄出来的财富才是重点。
各类的金银细软,粮食,兵器衣甲,更多的则是从辽东搜刮来的大量毛皮,药草,以及海上出产的珍珠玛瑙等等。
这些东西还没有运回大唐,却依旧缓解了大军在半岛过冬所需,之前的缺额部分不用再行筹措。
只是这一战虽然结束了,可如何收拾残局依旧是一个比较考验人的任务。
高句丽一直号称带甲百万,时不时就能出动十几二十万的大军,在这样一个时期,确实是东亚地区不容忽视的一支强大力量。
当年杨广征伐辽东,高句丽出兵直达五六十万人,虽然杨广不遗余力的帮助了他们,但从出兵规模上来看,高句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跟远征的隋军正面对抗的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了,以高句丽的国力,那已经是它的极限了,正是穷尽国力,与敌一战,不成功则成仁,连平壤城都被隋军攻了进去,侥幸才没有亡国。
那一战隋军输的惨烈无比,高句丽赢的也是痛彻心扉。
前隋有着杨坚打下的底子,缓了缓竟还有余力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远征,高句丽其实就不成了,再也无法组织起那么大的阵仗。
国中怨声载道,死伤狼藉之下,很多部落都消失掉了,全民皆兵的结果就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死伤。
如果不是隋军后继乏力,士气低落,后方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拖了大军的后腿,不然的话,不说平壤城,反正高句丽应该是保不住辽东城的。
…………
可以说,高句丽所谓的带甲百万肯定是夸张的说法,竭尽国力凑出个六七十万人应该就是他们的极限了。
高句丽的人口也没谁统计过,即便是高句丽人自己也对国中到底有多少人口一无所知,最详实的记载是三十多年前,高句丽人自己大致计算了一下,据说国中有人口六十余万户。
也就是差不多三百多万人。
这在当世的环境之下,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口数字了,放到其他地方,就这人口基数,几乎必然会雄霸一方,无人能比。
可惜在东亚其他两个巨无霸的衬托之下,高句丽却摆脱不了小国的范畴,三百多万人多吗?中原王朝肯定要摇头,不多嘛,咱们几座大城加起来也就差不多了。
而且你瞧瞧,咱们隋末战乱死了多少,加在一处他娘的高句丽都灭国好多次了不是?
之外高句丽人向来浮夸,他们统计人口也就听一听就完,高句丽的官员们若不虚报,那都见了鬼了。
…………
不管高句丽有多少人,现在就都是大唐的了。
朝中也没人再想什么其他办法,一切都按照倭国旧例来,大唐需要更多的人口,而高句丽人来到中原也不愁没活干。
二月间,朝廷的诏令便去到了半岛。
一个是诏李靖,杜伏威等人率军班师回朝,另外一个就是诏大将军李年设朝鲜都护府,治理新据之地。
还有就是留下五万唐军,由李年等人主持战后诸事。
主要还是清缴山林里面的高句丽部落,挖坟要断根,大唐既然灭掉了高句丽,那就不会再容许什么乱七八糟的族类崛起于半岛之上。
之外还要防备着阿史那多闻狗急跳墙。
唐军五万人,加上新罗,百济的人马,差不多十万人,应该是够用了。
半岛上的诸军十年一个轮换,作为正经的占领军,朝鲜都护府享有不少特权,轮换之时也容许军兵就地转职当地官员。
另外高句丽人的田土,全部收归唐军,可以由都护府任意发放,至于是给驻守的唐军将士,还是让新罗人,百济人北上来耕种,朝中并不在意。
等过上些年,那边的情况稳定下来,看能不能反哺中原再做道理。
打下来的疆土就要治理,治理的好不好两说,只要想把这片土地彻底纳入大唐,需要做出的努力还多着呢。
…………
三月中,扬州总管王泽回朝。
几乎是同时,吏部尚书裴世清上书请辞,年前的时候,裴世清便已向皇帝请归田园,李破让他等了等,至于等什么,现在也就清楚了。
扬州总管王泽卸任回朝述职,顺势接掌吏部尚书之职,和范文进不同,王泽算是平级调任。
只不过王泽却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的是朝廷人事大权,几乎相当于后来的省长回京后任职组织部长。
不是升迁胜似升迁。
朝官的仕途一般都是如此,在朝中任职一段时间,然后外放任职几年,回京之后便会按部就班的升转。
而且王泽和范文进也没什么好比的。
王泽虽也是开国之臣,可论起功绩来和人家范文进是没办法相比的,凌烟阁上王泽几乎是敬陪末座,范文进则因身具平灭凉王李轨之功而高居于上,这就是差距。
王泽身体倒是比范文进强多了,回到长安见驾过后,裴世清一上辞呈,朝廷诏准后,裴世清很干脆的退了下来。
人家也没在长安多待,三月末的时候便离京回去了河东老家,估计这辈子剩下的日子也不会再来长安了。
说实话,裴世清自投效以来,没立下什么亮眼的功绩,投效之初也不过是为了家族才重新入仕。
这些年在吏部尚书位置上,起到的还是一个稳定人心的作用,河东裴氏的家主,有着深厚的为官资历,而且裴氏在前隋还出了两位宰相。
所以由裴世清主持吏部,算是帮助李破掌稳了朝廷人事大权,对于稳定朝堂政治架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今也算是功成身退,而有了他这些年的转圜,裴氏的状况就比晋阳王氏要强的多,入朝为官的裴氏子弟就有十余人。
虽还不能接过父祖辈的旗帜,可说上一句河东裴氏后继有人还是有这个底气的,不像晋阳王氏,人才断代的现象极为明显。
再说了,裴氏如今还一位裴行俨正在军中任职,离着大将军的位置也不算远了。
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裴氏作为汉姓豪门,他的凝聚力比起其他名门望族来都可以说是世间数一数二的,几大分支的裴氏族人殁后,至今都还要葬回河东闻喜的裴氏祖地呢。
裴世清走后,王泽顺顺当当的接掌了吏部,走马上任之前就把房玄龄,颜师古等人招到府上,设宴款待了一番。
他离开京师好几年了,在他眼中三省六部还是紧紧握在了皇帝手中,这和他离开的时候没什么变化。
可下面的官员们就不一样了,很多都是新面孔。
像房玄龄,颜师古两人在他看来就都是如今的后起之秀,以这两人的资历,才干来说,将来的官职不一定会比他王泽低。
他们缺少的其实就是开国之功,都是皇帝进了长安城才投效过来的人才,比起王泽这些从龙功臣,其实才干上要强的多。
唐初时节人才的更新换代就是这个样子,凌烟阁上的那些人物虽说各个功勋卓著,可真要论起来,大部分人都比不上后来投效的这些人。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526400/72752123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