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逸事
正月十六,李破在书房中心不在焉的翻看着文书。
文书一大摞一大摞的堆在那里,每天都要看不少,数量却从不见减少,他自觉文章功底在迅速加深,已经不用两个记室帮助,就能把一篇篇文章看下去了,俨然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节奏。
如果这个时候让他写上几篇述说政务的文章,他也能写的有模有样才对,当然,用典这个坎他是迈不过去了。
不过这会儿他却是真正的有了觉悟,君王的事情是做不完的,只能说是让臣下尽力分担,可最终的决定权,却要好好握在手中。
之前挣扎的有点激烈,弄的大家都不很好过,那其实并不是他本人想偷懒,只是意味着他还不适应汉王这个角色。
现在几个月过去,从心理到身体上,他都渐渐做好了准备,他便能清晰的意识到,繁重的政务并不是阻碍,谁说郡王就一定要埋首案牍,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呢?
无论臣下们报上来什么事,其实都有重点,只要认清什么事可以随手转给中书,六部,什么事需要他来做出决定,又有什么事他要斟酌再三就也成了。
这显然是一种进步,和之前只想有些清闲时候,便给臣下们大出难题的境界高出一筹,对于没有经历过门阀系统的教育的李破来说,能够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实属难得。
当然,李破的适应力得天独厚,总能从自身的身份,地位等出发,找到更合适的处世方法,按照后来人的评断标准,李破无疑是一个偏于极端的现实主义者。
轻轻放下文书,往前一推,近侍立即上前将其拾起,送交给不远处的王琦。
“重议……”李破则漫不经心的道出两个字,想了想又道:“温淑娴静,亏他们说的出口,要刚健一些的封号,不成就转交宫内,由皇后亲封。”
没错,这是中书给李春取封号呢,一个郡主妥妥的,这个没错,可冠名却不合李破心意,已经是第二次了,所谓事不过三,再要弄不出个李破看着顺眼的名字出来,就只能留个空白转给行宫内的萧皇后,让皇后自己费脑筋了。
这对于臣下们来说,显然是一件不算大,却让人面上无光的事情。
而李破自己其实也没当多大回事,这年头的贵族们,封号变来变去几乎成了惯例,还各个都有出处,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件很感懊恼的事情,因为你根本记住不这人之前爵号。
反而不如那些皇族,爵号变个一两次差不多就是极限了,然后就是废为庶民什么的,那还用记什么?
当然了,现在他也只是吓唬一下,顾不上为这点小事跟臣下们较真,今年的战事已经整个占据了他的脑子,今日肯定要召集臣下一起商议。
可在这之前,他要想好了再说,这习惯一直没有变过,显然和处置政务不同,一旦涉及军事战略,他也就不会认为,旁人的主意比他自己想出来的更好。
这是常年累月率军征战,而又攻无不克战无不取所积累下来的自信所致,自古以来的将帅们,大多都有着这样的特征。
王绮不管这些,只是文不加点的努力给这位“甩手掌柜”进行文字翻译。
现下她和杨续的分工就比较明确了,自从她从王氏家中回来,汉王府的书房就彻底成了她的地盘,也不用再到前面议事所在露面了,那里有杨续执笔录事,杨续还兼任随军书记之职,整个将“苦差”都接了过去。
汉王府最大那只母老虎有点不满意,讥讽丈夫终于得享红袖添香之乐,李春,阿史那天香几个则在旁边煽风点火,李破没半点的不好意思,还反唇相讥,她们若是有人想待在书房中不动地方,他这个汉王也就不妨换个记室,多大点事?
嗯,李破确实有点冤枉,公务繁忙,红袖添香的旖旎他是真没享受到,反而多了些烦恼出来,内宅的女子们七嘴八舌也就罢了,外面的传言好像也变成了粉红色。
王世才女的一手蝇头小字,渐渐在臣下们中间有了名声,据说中书有个色眯眯的家伙,竟然把汉王给中书的回函偷回家装裱了一下,挂在了自己卧房之中昼夜欣赏。
听说这事儿,李破当即骂了一句他娘的,你也算个人才……
偷取公函自然是要处置的,可人家这属于文贼,还不是那种文抄公,让人很不好下手,因为这是个名声比性命重要的年头,虽说如果真要选择的话,多数人怕是都要选择后者,可世情就是这般一个导向。
那人名声还真不错,酷爱字画,也在晋阳文坛中占着一块地方呢,你要是秉公办理,有可能就将一桩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弄成对汉王的口诛笔伐的趋势。
这其实就是文人和权贵之间的较量,自古以来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李破比较“愤怒”,他倒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确实不算什么大错,当然,有臣下在,他也不会不明白其中关节,眼珠儿转转,鬼主意也就来了。
不是佳话吗?那俺就再来给你添上一笔,你喜欢字画,自己写的定也不错,听说文人贫寒时都饿不死冻不着,因为他们能以出卖字画谋生,那我就罚你乔装一下,去街市卖上几天字画。
赚够十个银币,算你有本事,我这个汉王不为己甚,就给你建个藏书楼怎么样?
这其实就是将一桩刑案转变成了君王和臣下的赌约,这种事不少发生,正是文人们喜欢的调调儿。
于是乎,一个堂堂中书文案就出现在了晋阳街市之上,正值年末,据说生意还真就不错,而且让李破满意的是,这年头的人们很“淳朴”,为了名声着想不会总想着偷奸耍滑,赚够十个银币有点困难,但也是早晚的事情。
这事别看不大,却有不少好处,赌约一旦完成,汉王殿下又能兑现诺言的话,也就给这桩佳话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一定会传播开来,对晋地的文人们无疑是一种鼓励,名声上的收益更不用提。
这其实是后来人的功利计算,时下的人们即便明白其中好处,却也不会宣之于口,只会在听说的时候赞上一句,主明臣贤,吾等之幸也。
嗯,顺便说一句,这个文贼叫薛元敬,去岁年初时和叔父薛收一道在蒲坂被俘,在晋阳牢狱中被关了半年,叔侄两人熬不住了,请为汉王治下之臣。
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两人都被放了出来,薛收去了刑部,杨恭仁和王泽争竞之后,便派了这厮去王氏那边参修刑律,至今还埋首案牍,累的快断气的样子。
薛元敬则去到了中书,为陈孝意所看重,掌笔文书往来。
换句话说,另外一条线上的十八学士中人,被李破蛮横的抢过来了,只是李破没当回事,把两个日后的河东大才弄的狼狈不堪。
两个俘虏现在虽说降了,其实做事也没那么努力,只是听说王世充败亡之后,叔侄两人正在努力营救他们的亲族,也就是薛收的堂弟,薛德音。
这年头就是如此,亲朋故旧都是连着串的,也是举荐制度最大的弊端之一,到了最后,肯定是党同伐异的结果。
薛德音是进了匪巢,还是很不容易脱身那种,王世充在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是王世充心腹中的心腹。
就算现在王世充失踪了,王世恽只要还存着一丝妄想,就肯定不会放这样的人离开,只是也说不好,洛阳城中这个冬天一直在死人,官民还能撑多久,谁也不知道,但大家都明白一点,洛阳早晚必破。
洛阳城中的人们正在走上绝路,王世恽会做出什么来,其实都不奇怪。
而薛收叔侄的努力,其实更像是尽人事而听天命,他们叔侄是新来之人,在晋阳有点小名声,却没什么人脉,根本无法将远在千里之外的薛德音接回来,最多最多就是薛元敬凭借自己的职位,将叔父的名字加进了讨人名单而已。
听闻侄儿之事,薛收在案牍之间,瞪着一双通红的眼睛,长叹一声,道了句,“吾等无颜再见秦王矣……”
好吧,这属于文人无聊的叹惋,当不得真,秦王李世民要真能率军杀到晋阳城下,他们也许会挣扎一下,可要是汉王殿下杀去了长安,说不定劝秦王开城投降的就有他们叔侄两个的身影在里面。
其实,这只能算得上一桩小小的逸事,无关大局,只是和汉王李破,王世才女等名字联系在了一起,便被染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而已。
这一天,李破过的也并不无聊,范文进派回来的人终于风尘仆仆的回到了晋阳,并给李破带来了西北最新的消息。
任李破再是聪明,也没料到,一招闲棋却在西北掀起了滔天风浪,就好像随手射了一箭出去,却将老鹰和兔子穿成了一串,让已经见惯了风云动荡的李破也难免生出了些荒诞的感觉。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526412/391851154.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