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带二弟三弟归桃园,带先生看桃花
第176章 带二弟三弟归桃园,带先生看桃花
建安六年入秋,荆州到处都在调动兵马,准备粮草物资等辎重,上下忙成一团。
大型战争的准备工作,旷日持久。
官渡、赤壁、夷陵,袁绍曹操刘备三人光为前期的兵马粮草辎重调动,都用了大半年的时间。
因此刘表说是要开战,实际上到来年春天都不一定正式进兵。
而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唯有宛城好像不急不缓,全然没有战争即将来临的的那种紧迫感。
刘备的兵太少了,也不需要过多准备。
如今宛城以北诸多县城,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刘备常巡逻于周边县城,与百姓为伍,体察民情。
南阳没有顶尖世家大族,南阳派系在邓家倒台之后,就已烟消云散。
整个汉末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南阳世家参与其中。
即便是南阳籍者,也多是平民、寒门、豪强和小世家出身,大世家门阀早已败亡。
特别是黄巾以来,战乱、瘟疫不断,也冲击着世家生存。
张仲景家族也算是个南阳涅县小世家,三百多人口,在瘟疫的洗礼之下,几乎一夜之间被灭族。
这使得南阳盆地,特别是北面宛城一带的豫州入口,以及西北穰城一带的武关入口,南阳本地人的数量锐减,外来人口剧增。
外地人口多,本地人口少。就会如同后世那座新兴城市深圳一样,很难发生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冲突。
如此一来,刘备就只需要管理好治安,分配好土地,做到基本的公平,就能治理好百姓。
也不用担心本地人和外地人矛盾,更不用担心世家豪强欺凌底层平民。
这半年以来,宛城周边各县百姓生活安稳,大量去年从河南迁移过来的民众受到了妥善安置,刘备名望节节高升,传遍荆襄。
除了治理好了地方以外,刘备也并没有闲着,一边招兵买马,一边遍访名士,荆州豪杰多有依附。
历史上这个时候他已经遭到了刘表猜忌,甚至蔡瑁和蒯越还有暗害之举。
但此时的刘表,刚刚称公,粮草充盈,麾下将领不计其数,兵马何止二十万,已有气吞天下之志,根本没有把刘备这点人马放在眼里。
五月份,刘备南下在襄阳赴刘表之宴,与许汜谈论天下名士,夸赞元龙豪气,沈晨英才,刘表壮志。
这令刘表高兴不已,甚至还赐给了刘备大批粮草武器,用以他扩充兵马。
而在这个时候,刘备还去拜访过邓洪和沈晨,双方相谈甚欢。毕竟刘表也知道刘备和沈晨并肩作战过,如果到了襄阳不去拜访,反而惹人怀疑。
所以刘备去登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六月份刘备回了宛城,有了刘表许可之后,他就开始招募兵马,再加上黄门亭的财力暗中支持,兵力很快有了一万多人,不少人前来投奔,比如魏延、董厥等人目前为帐下小兵。
这两个人都是义阳人,后世为信阳市,但在汉朝属于荆州。当时叫做平春县,由魏文帝曹丕时期改平春为义阳,因而此时魏延应该算江夏平春人。
历史上魏延并不是一开始就跟着黄忠在荆南投降刘备,而是刘备在新野招募兵马的时候应征入伍。
一开始他与董厥都只是小卒,跟着刘备混了十年之后,一直到建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212年才因为累积功劳而成为门牙将军。
因此这个时候甚至连沈晨都不知道魏延这个人在刘备军队里。
又过去了两个月,到八月份已是中秋时节。经过两个月的招募,刘备现在有一万兵马,淘汰掉了老弱,俱是年轻力壮的精锐士卒,整日操练,训练队伍。
这一日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遥想去年这个时候自己在昆阳做粗饼思念家乡,又感叹一年的时光过去,刘备出城登山。
宛城西北便是羊山,从西城出来,一路往西北而去,远远看到山林陡峭,树叶枯黄。
在北面有一片枫树林,红彤彤的树叶宛如烈阳般令人欣喜。
“大兄,你看。”
关羽指着那处枫树林道:“那片枫林甚美。”
“唔。”
刘备看到那鲜艳的红色,也非常喜爱,便说道:“去那里看看。”
农历八月阳历将近十月,正是枫树通红的季节。
三兄弟来到山脚处,自山脚仰视,只见枫叶茂密,将漫山遍野染成鲜红,夹杂着林间枯黄,有若秋叶之静美。
刘备便下马,牵着马匹走在林间,脚下枯枝脆响,头顶落叶纷飞,远远还能看到人影绰绰。
中秋了,周围乡野的百姓,也会来收集这些枯萎的枝叶回去存储起来用于过冬。
三人深入林内,百姓的身影越来越少,偶尔还能看到野鹿惊鸿而过,顺着山林往上走,在周围枫叶的簇拥下,看到了一片清潭。
“二弟三弟,来喝口水。”
刘备招呼着二人过来,将马匹拴在一边,蹲在谭边喝水。
张飞把头埋进水潭里,咕噜噜灌了两口,然后抬起头,很是舒畅地道:“这清水真好,若是用来酿酒就更好。”
“哈哈哈哈。”
刘备和关羽都大笑了起来。
正在这个时候,忽而听到有人哀声道:“登山观落日,落日是天涯。遥望天涯处,天涯不见家。寒霜湿衣袂,白露沾瘦马。秋风萧又瑟,唯见满枫华。”
“哦?”
刘备三人看过去,就看到不远处山道上,正有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士子,缓缓从山间走下来。
他似乎是昨夜登山看落日,在山顶上睡了一宿,腰间的剑上挂满了露霜,牵着湿漉漉的马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有家却不能回,颇有些垂头丧气地下山,看到这满山的枫叶,心情十分惆怅。
“这诗是写得极好,只是男子汉大丈夫,即便是离开家乡,流落它处,亦不能自暴自弃,甘于堕落。”
刘备见他是个年轻士子,怕他灰心,便出声鼓励道:“若是想回家乡去,那就回家乡去。哪怕有不能回家乡的理由,也要振作起来,不可懈怠。”
那士子看到了三人,便强撑起笑容,苦涩道:“虽是如此,但我离开家乡已有十年,有家不能回,想起年迈的母亲,我心中如刀割。这诗本是我一个朋友于前年陪他登中庐山时他写,那时他也想起了家乡,此刻想起,却是应景。”
“冒昧,不知足下为何不能回家乡呢?”
刘备好奇询问。
士子抬起头看着满山枫叶,目光中充满了回忆:“当年在家乡,我一位友人遭恶霸欺凌,当场打成重伤,不过月余就伤重而死。我为他报仇,杀了恶霸,自此不得不隐姓埋名,逃来荆州,虽然老母有其他朋友照拂,然官府通缉,如今也已经回不去了。”
“足下倒是性情中人。”
关羽也有同样的经历,对士子顿时心生好感。
士子就看打量了这三人一眼,亦有些好奇道:“三位壮士听口音倒像是北人,为何也来了南方呢?”
“唉,当年苍天闭目,黄天为劫。四方扰攘,汉室颓倾。我们兄弟三人为报效国家,遂义结生死,一同投身于军伍,想要建立一番功业。奈何时运不济,颠沛流离,辗转多年到了荆州。”
刘备叹了口气,简单地讲述了一下他们的情况,末了又似被士子的诗感染,低头感慨道:“说起来我们离开家乡,也有十六七年了,那时我们兄弟三人一同结义,生死与共,立誓要匡扶汉室,可冬夏十余年,我已年过四十,终究一事无成呀。”
八月十五月圆夜,南人祭乡。
年轻的士子登山想起了在北方的家,想起了家乡的老母。
刘备又何尝不想?
北方满山红叶,在风中婆娑摇曳。
他的目光中闪烁着泪花,遥望远方,缅怀起了从前。
那年二十,老母病逝,独余他织席贩履,枯守涿县乡间,叹恨离别。
后来巍巍炎汉却远,朝廷衰败,黄天为劫,刹那间风起云涌,金瓯染血,岁月几变迁。
恍惚间光武昔年,天日高悬,民有耕田,大汉国祚延。
如今冬夏百余载,黄巾作乱,董卓当权。
此时明月夜,已非汉家天。
待某年青山绿水岸,桃花翩翩。三人结义,生死相随,不渝誓言。
奈何纵使刘关张三兄弟奋然起事,举刀兵别乡间,一生转战三千里,十七载年月,亦恨天下无有一处容身之所,恨天下杀不尽的篡汉奸邪。
国难当头,空有壮志而满怀悲切。
可悲。
可叹。
可怜。
刘备的眼中,竟是不自觉地流下了一滴泪水,目光中已是饱含热泪与深情。
国家破败,百姓凋零。悠悠长夜,何时能还我大汉郎朗晴天啊!
他喟然长叹。
“壮士亦是性情中人!”
士子见他因未不能报效国家而落泪,只觉得肃然起敬,拱手行礼,感慨道:“三位能够为国家尽忠效力多年,虽无功业,但想必也是一生无悔。”
“是啊,我们兄弟三人,哪怕再落魄,亦不曾为了报国安邦而后悔离开家乡!”
刘备看向关羽张飞,只觉得有兄弟二人,此生足矣,便转悲为喜,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朗声笑了起来:“人这一生或许会有很多后悔的事情,但唯有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手足兄弟,哪怕身死亦犹为悔。”
“大兄。”
关羽张飞也是大笑道:“不错,我们从来都不会后悔!”
“哈哈哈哈,能得二弟三弟,再无怨言。”
刘备拍了拍二人肩膀,已是破涕为笑,再无刚才的惆怅。
士子见他们兄弟情深,低头抚须,略微伤感。
当年他也有这样的兄弟。
杀人后是诸多友人一起将他救了出来。
但如今落难荆州,兄弟们已是十年未见,音讯全无。
也不知道他们在颍川过得如何了。
刘备又看向士子,伸出右手指向士子腰间的剑,笑着说道:“说起来,足下单人一剑一马,便敢行走于天下,可见也是文武之才,如今天下大乱,国家不宁,足下为何不投身于军伍,为国家社稷效力呢?”
士子便拱手叹道:“我杀人之后就到了荆州,潜心读书,虽学有文武,但我观荆州牧并非良主,因而不愿入仕。前些日子听友人说,北方来了一位明主,遂打算前往投奔。”
“哦?”
刘备看了眼关羽张飞,有些纳闷道:“不知北方来了谁为明主?”
士子向东方宛城的方向拱手说道:“友人说,大汉皇叔,左将军刘备,乃是千古仁义之士,昭然豪气,直冲云霄。我亦闻他名,想前往宛城与皇叔相见。”
“呃”
刘关张三人互相对视,略微迟疑。
“哈哈哈哈。”
张飞忽然哈哈大笑起来:“你这士子,既闻我大兄名,如今见到了,怎么还认不出来了吗?”
士子惊讶地打量着三人,诧异道:“莫非三位就是玄德公,云长公,翼德公?”
刘备便介绍道:“在下便是刘备,这是我二弟云长,三弟翼德。”
“在下徐庶,字元直,拜见左将军!”
徐庶连忙单膝跪地,拱手行礼。
“先生请起。”
刘备忙三步并作两步上去把徐庶扶起来,好奇问道:“先生是特意来投奔于我的吗?”
徐庶连连点头道:“正是,我闻皇叔名,特来投奔。”
“不知是先生哪位友人所言?”
刘备不解。
他虽然来了荆州也已经有大半年了,但南方并没有什么朋友。
由于害怕自己到处拜访名士,惹刘表猜忌,所以他即便是去襄阳,也只是借着当初在颍川并肩作战的名义,去看望了一下小先生。
莫非?
刘备心中想起了一个念头。
果然。
徐庶便说道:“是徐州沈晨,他说去年曾经与将军在颍川一同抗击曹操,知道将军有大志。”
“原来是小先生呀。”
刘备展颜开怀,唯有想起那个与他志向相同,都想提起手中的钢刀,平定这吃人乱世的少年,他的眼神里就总是闪烁过一丝温柔。
那个少年,是他看着长大的呀。
“小先生?”
徐庶笑道:“将军称呼沈晨为小先生?”
“是啊。”
刘备回忆起了那年,笑着说道:“那时小先生只有八岁,却坐在陶使君坐前,侃侃而谈,谋定天下之事。年龄虽小,然志气豪迈,又怎么能当不起一声小先生呢?”
“阿晨确实豪气冲天。”
徐庶也想起了那个性格刚烈,却有勇有谋的少年,眼中含笑道:“将军与阿晨,却是有几分相似之处。阿晨每日挂在嘴边的,便是那天下万民了。”
“万民乃国之根本,岂能不顾?”
刘备指着远处城池说道:“先生既是小先生举荐,想必有过人之处,我们不若下山,去城中详谈如何?”
“愿随将军!”
徐庶拱手行礼,他原本还想去见见刘备,看看刘备是否真如沈晨所言。
但昨日到宛城天色已晚,偶然瞥见落日,忽然想起了家乡,便登山远望,在山顶坐了一夜。
今日下山,却是没想到恰好遇见刘备,二人交心,徐庶亦是佩服刘备的志向,所以也不用再辨识是否是明主。
因为他就是明主!
四人下山。
出了枫叶林,刘备忽然回过头看了眼这满山枫叶。
他问道:“元直,那诗莫非也是?”
“是阿晨所写。”
徐庶说道。
“哦。”
刘备“哦”了一声。
扭过头,轻夹马腹徐徐前行。
四匹马缓缓行于道间,身后枫叶漫天飞舞。
遥望天涯处,天涯不见家。
秋风萧又瑟,唯见满枫华。
离开家乡千里之外。
小先生。
也想家了吧。
他抬起头,看着远方的天空,目光悠长。
终有一日。
我刘备要终结这乱世。
还天下黎民百姓朗朗乾坤。
待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便带二弟三弟回涿县的桃园饮酒。
再带小先生,回徐州家乡。
一起看看那满山的枫华!
求求大家了,别只订阅一章,全订吧。明明高潮迭起,很好看的。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566115/116634437.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