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五 皇权的空前膨胀
除了奢侈品市场,刘备也打算全面掌控他们的食盐、粮食市场。
仅仅只是奢侈品市场,还算不上全面控制西域的经济,需要连关键商品的市场也全都掌握,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掌控。
他打算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买通、控制他们国家的有影响力的官员,让他们行方便,打通食盐、粮食市场的通道,让汉帝国的“商人们”可以参与进去进行控制。
等到他们的经济和粮食被控制的差不多了,统治阶层也被侵蚀的差不多了,就到了可以收网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别说经济,军事上估计也是平推的局面——因为各国都有接受了军训的“新军队”的存在。
他们到底是心向汉帝国还是本国,真就不好说咯!
虽然短时间内不会发起军事行动了,但是商业上和政治上,刘备可不打算停手。
站在文明高地上,汉帝国的对外输出天然占据优势,天然占据道义高地,而这些小国的抵抗则天然的处于弱势,且很难找到强大的同盟军。
所以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打通西域百万级人口市场,使之链接中亚市场,为汉帝国创造全新的商品倾销地——否则随着汉帝国的生产力逐渐提升,到时候商品太多而销售不出去,那就难看了。
通货紧缩可不是什么好事,在找到足够多的贵重金属的同时,商品倾销地也要足够多,只靠汉帝国本国的内部市场,稍显不足。
这个任务则具体交给西域都护府来做。
不过不是交给张飞和赵云来做,他们名义上是都护和长史,但是这个事情的具体操作,刘备打算交给孟陀去做。
这家伙就擅长这个。
当年他做凉州刺史的时候在军事上吃瘪,现在没人能让大汉吃瘪了,那么孟陀这个上下钻营搞东搞西的能力就正好适用于此处。
刘备转而任命孟陀担任西域都护司马的职位。
如此一来,他名义上是张飞的司马,但实际上单独行动,直接向刘备负责,单独统领一支政商团队,专门负责打通各国政商关系,让第三帝国的商贸团队进入各国市场,全面掌控西域经济命脉。
刘备相信,孟陀一定能很好的执行这个任务。
一系列的事情安顿好了之后,时间已经来到了贞观五年的二月底,随着天气缓缓转暖,刘备的心也逐渐开始躁动起来。
从贞观三年年底到贞观四年一整年,再到贞观五年的一月份,汉帝国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对西域恢复统治,最终成功达成了目标,威震西域、名扬中亚并且在西域建立了较为稳固的统治根基。
而与此同时整个汉帝国本土却在近乎一年半的时间里没有颁布任何大规模的新的政令,一切都在顺势而为,都在顺着贞观二年和三年上半年所定下的规则缓缓前行,一切都在推进,一切都在缓缓执行、等待成果。
有些事情快不了,有些事情也不是一朝可以达成的。
想要开发一块荒地,最少需要三年时间,农作物长得再快,也要半年时间才能收获,刘备消停这一年半,只够全国重建任务完成百分之七十,还有百分之三十尚未完成。
而这,已经是最快最快的速度了,这已经是在当前生产力状态之下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了,再超一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出问题了,就要肥猪赛大象了。
所以刘备在贞观四年后期已经开始主动压制一下求快、求成绩的迹象,派出御史台的官员们四散而出,到处巡查,专门抓那些强行搞政绩工程而不顾客观规律的存在,对一些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进行严打。
贞观四年下半年,因为求快求成绩而被御史台揪出来当作典型打掉的官员有七十多个,其中包括三个郡守。
于是到了后期,这样的情况才得到了缓解,全国上下递给刘备的报喜奏表的数量少了不少,剩下来依然还敢递上来的,那基本上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了。
比如青州刺史荀彧递来的青州水利工程和土地开垦奏功表。
还有扬州刺史程昱递来的扬州土地开垦和限奴令推进奏功表。
那可谓是真材实料实实在在的政绩,御史台的官员们去巡视了一大圈,没找到什么毛病,回来上奏刘备,说青州和扬州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场面,人人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并且对于朝政出现了一种相当关注的态度。
人们一边在奔跑,但是奔跑的途中如果经过官府,总是会停下来看看最新的官府布告,看看官府又有什么最新的动向。
因为官府的一些动向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突破口,所以过去对官府漠不关心或者只是单纯恐惧的人们也开始逐渐关注起了官府的动向,甚至于市面上还为此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职业。
专业的官府政策讲解者。
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加紧密的盯着官府的动向,一旦发现官府的一些新的布告,第一时间上前解读,做记录,然后带到市面上支起摊子开始宣扬官府的新政策。
一开始这些人只是个人的小打小闹,到后面,一些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便找来这些人与他们谈合作,让他们把讲解政策的摊子开在餐饮店铺附近,如此吸引来的人流就能为餐饮店铺提供生意。
为了进一步转化客流量,这些餐饮行业的老板们还要求这些政策讲解着把讲解的时间专门放在人们饥肠辘辘的时候,以此赚取钱财,然后给这些政策讲解者发放红利。
这样的情况充分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官府政策的重视和在意。
为了进一步体察民情,御史台的官员们故意上大街“微服私访”,找当地人询问生活状况。
从这些寻访过程中,他们得知青州人和扬州人都是一门心思忙事业的状态,生活节奏变快,每个人走在街上的脚步都比其他地方的人要快。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刘备便知道,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具体的体现。
青州和扬州是正儿八经的在发展经济,增量社会的威力在这两地体现的较为明显,第三帝国已开始摆脱混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总而言之,在这个全国走向大发展的时期,刘备也克制住了自己想要搞很大的事情的想法,尽可能的想要给民间多一点适应和反应过来的时间,让政令得以充分的浸润到社会最基层。
好不容易迎来的正儿八经的发展潮,刘备一点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高要求而蒙上一层阴影。
这一时期,刘备进一步完善了自己对科举制度和九品官人法的构想。
他观察了九品官人法在军队里的推行成果,统计了不少数据,搜集了不少资料,对于九品官人法的推动感到满意,于是坚定了要在行政官僚体系中也推动九品官人法的决定。
兹事体大,从贞观五年三月份开始,一直到六月份,三个月的时间里,刘备多次召开吹风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给雒阳朝廷吹了一个遍。
到了七月份,刘备准备在朝廷里推动九品官人法的事情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大家都已经提前了解了一下九品官人法的内容,并且有些人还从军中的熟人那边找来了一些军队里推动的成果,还有一些个人感想什么的。
总体来说,抗拒心理并不太大,很多人只是持有一些疑虑,不知道自己的官职到底会被划分到几品,待遇是上升还是下降。
这些切身关系到他们的利益的事情,多多少少还是会使得他们产生一些忧虑情绪的。
不过整体上,对于九品官人法的推动,他们的看法并不是很大,也并不想要真正的抵制这个新制度。
于是,刘备在贞观五年的七月份正式宣布取消旧官制,执行以九品官人法为核心的新官制,将大汉的整个行政官僚体系重新塑造。
正一品到从九品,凡九品十八阶,所有官员会按照这个体系重新确立自己在大汉帝国中的位置。
同样的,在这套体系之中,并没有宰相、丞相之类的官职,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和太保,乃是正一品文官,接下来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传统意义上的三公乃是从一品的官员。
这六个官职曾经都是掌握有实权的,但是在随后的岁月里纷纷失去了实权,转为荣誉虚职,地位高,但是没有正儿八经的职权,到第三帝国时期,这一情况更加明确,到刘备确定新官制的时候,直接将其制度化。
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六个官职属于绝对的高位官阶,享有最高的地位和福利,但是没有实权,只是荣誉虚职。
而正儿八经的最高实权官员就出在正二品的位置上。
正二品官员包括八部尚书,以及御史台、中书台、枢密院、练兵处这十二个部门的正职长官,他们是正二品的官阶,属于真正的实权大佬。
而从二品的官职则包括大鸿胪、执金吾、宗正、少府、正二品十二部门长官的副职等等,他们在地位和权势上稍逊正二品大员一些,但是地位和权势依然很高,也算是实权大佬,能进入决策圈子的。
正三品则主要是地方州刺史和从二品部门长官的副职人员,还有东园指挥使、西域都护等较为特殊的职位,另外,郡守们则是正四品的职位,而大县县令属于正六品职位,小县县长属于从六品职位。
刘备对帝国的官职进行了一个细致的梳理,让官吏们知道自己在这个全新的九品十八阶体系当中处在什么位置,能拥有什么样的权责与福利待遇。
总体来看,大部分人都是满意的,这个全新的制度虽然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但是真要说起来,新的定位和旧的定位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大。
原先是高官,现在还是高官,原先是虾米,现在也不会成为大鱼,只是这个制度给官职的细分更加明确了,让一些原本比较模糊的官职定位变得清晰可见,一些原先容易产生的争端就此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而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九品十八阶的体系之中,刘备第一次明确了吏员也属于这一体系当中的一份子。
他将从九品、正九品、从八品和正八品这四个官阶留给了吏员,把占据官吏团队之中大多数的吏员拉了进来,给他们定下了标准的官俸和官员福利,首次正式承认全体吏员属于国家公务人员,有权享受正常的朝廷福利。
与此同时,刘备还明确了官是高品级的吏、吏是低品级的官的概念,认定官吏之间可以互通、并不隔绝的基本原则。
因为有了三个多月吹风会的打底,这套制度的推动便没有了太多的阻力,贞观五年七月推动,贞观五年八月就在雒阳朝廷落实完毕,预计再有两个多月的功夫就能在地方落实完毕。
到贞观五年九月底的时候,眼看着这套制度运转得非常良好,刘备便放开了手脚,正式宣布要推动科举制度的执行。
他宣布,察举制度历经数百年沧桑沉浮,已经被证明是无法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的最合适的选拔方式。
这些年间察举制度几乎停滞,朝廷运转几乎与之毫无关联,也没有影响到朝政的执行,反而大汉国蒸蒸日上,国势那是一天比一天兴盛。
自孝桓皇帝与先帝以来,几乎没有哪个时期能比现在这个时期发展的更好,更快。
所以,你们这帮家伙还有什么能说的呢?
刘备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谨慎的思考,联想起自己当年那几乎是过家家一般的察举经历,决定彻底罢黜察举制度,转以科举制度作为大汉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以此选拔人才,为国家所用。
刘备这样说,其实就是把察举制度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给撤掉了。
皇帝亲自体验过察举制度的方方面面,知晓其内部奥秘和猫腻,走过完整的流程,所以决定采取更加合适的制度,没什么人能说这是不对的。
而且随着刘备那么多年的折腾,五经十四家法的百年格局都破灭了,士族高门已经消失不见了,他们已经无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势力支撑起察举制度的运行了。
而另外一个该制度的最大受益群体——郡守、刺史和三公、将军们也成为刘备的彻头彻尾的下属,没有能力对抗刘备、保护他们因为察举制度而得到的人事特权。
所以面对科举制度,他们别无选择。
于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帝国的人事权力格局前所未有的发生了剧烈的变动。
帝国的人事权力前所未有的集中到了中央、集中到了一个部门、集中到了一个人的手里,九品官人法的正式执行也意味着刘备作为皇帝的权力的高度集中。
皇权,在极大的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空前扩张,无论是个人意义还是制度意义,皇权都实现了一次极大的跳跃,自秦始皇开始,所有的皇帝,没有谁比刘备的权力更大。
而与之配套的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宣布推动,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既然接受了九品官人法就必然要接受与之配套的科举制度,群臣百官没有任何理由妨碍科举制度的执行。
不管心中如何设想,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他们别无选择。
(本章完)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621254/19012190.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