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马皇后痊愈
第112章 马皇后痊愈
大明平行世界。
洪武十五年,四月。
自从朱权向朱元璋摊牌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成了大明朝第一个未成年就得以封王的王爷,被御封宁王。
老朱还赐他开府建牙,仪同三司。
开府,即搬出皇宫,拥有自己的私人地盘宁王府。
建牙,即建立自己的护卫,一般有三个卫,每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三卫就是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
仪同三司,三司是三公三师,三师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等同于拥有任命下属官职的权力。
结束和群员的闲聊之后,朱权带着祛病丹匆匆赶往皇宫找老朱。
“什么,你联系上了那位苏仙师,还求来一粒祛除百病的仙丹?”
当老朱听到朱权的话,不禁惊呼一声,满脸惊喜之色。
“不错,祛病丹在此,定可治好皇后娘娘的病。”
朱权也没解释这丹药不是苏青给的,是他自己掏积分买的。
他掏出一枚龙眼般大小的黑褐色丹药,递给老朱。
“快,妹子有救了。”
老朱接过丹药就往后宫跑,一刻也不想耽误。
还别说,别看老朱年龄大了,一溜烟就跑没影了。
朱权跟在后面,往马皇后所居住的坤宁宫走去。
等他赶到坤宁宫时,事情已经结束了。
坤宁宫的地板上有一滩颜色发黑的污血,想来应该是马皇后服用祛病丹之后吐出来的。
此时的马皇后,脸色和此前有很大的不同。
面色红润有光泽,精气神饱满,好似得到了新生。
“小十七来了,母后听你父皇说,这粒仙丹是你向仙师求来的,母后可得好好感谢伱。”
看到朱权踏入坤宁宫,马皇后上前拉着他的手,满脸慈祥的说道。
“谢谢十七叔,救了皇奶奶,也救了我。”
皇太孙朱雄英从床榻上跳下来,郑重的对朱权一拜。
八岁的朱雄英比朱权大三岁半,却比他低了一辈。
“皇太孙殿下客气了,皇后娘娘有疾,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恨不能以身相替。”
“如今我有能力,自该想方设法寻找法子,使娘娘痊愈。”
朱权赶紧闪身让开,没有受朱雄英一礼。
区区一枚祛病丹而已,他还不是很在意。
再说了,原身是由马皇后抚养长大,这份情他得承认、得偿还。
只要马皇后不死,那老朱就不会大开杀戒,大明的未来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变。
“哈哈,十七你这事办得很好,妹子的病好了,咱也放心了。”
“幸好咱没找太监试药,要不然就浪费了。”
朱元璋盘坐在床榻上,满面红光,显得很是兴奋。
“我就说十七不会害我,你若是让小太监试了药,那我的病可好不了。”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说道:“总不能让十七再去求一粒仙丹吧?”
“嘿,咱说不过你,你说了算。”
“你大病初愈,先好好休息吧,咱还有公务要处理。”
朱元璋麻溜的下了床,背着双手往殿外走。
众人齐声应是,恭送他离开,朱权也跟着离开了。
“小子,你有事没?没事的话,跟咱好好讲讲咱驾崩之后的事。”
离开坤宁宫,朱元璋拉着朱权不让离开。
朱权想想确实没什么事,便跟着他来到了奉天殿。
两人坐下后,朱权问道:“陛下想知道什么,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你和咱说说,咱驾崩之后,允炆那小子为何坐四年皇位就丢了天下?”
朱元璋很是不解,按理来说,他既然会将皇位给朱允炆,那就代表对朱允炆很满意。
否则的话,他怎么不将皇位给朱允熥,或者是朱樉、朱棡、朱棣呢?
既然朱允炆能让他满意,为何仅仅四年就丢了天下,莫非他看走了眼,这小子是个废物不成?
就算老四要造反,以一藩之地挑战整个大明,还让他造反成功了,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建文帝之败,原因有很多,后世的学者总结了几个原因,我给陛下讲讲吧。”
朱权回想了一下,开口说道:“其一,盲目削藩,毫无亲情可言。”
“建文帝登基第三个月,就迫不及待下旨削藩,把他答应陛下‘恩威并施’的承诺抛到一旁。”
“一年时间连削十数个藩王,先是夺了五哥的周王之位,把五哥废为庶人,贬到云南蒙化。”
“然后,又连连下旨夺了七哥、十二哥、十三哥的王位,废为庶人。”
“他将七哥软禁在应天府,将十三哥软禁在大同,终生不得离开半步。”
“十二哥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
“随后,他又下旨废了十八弟的岷王之位,废为庶人,贬到漳州。”
“为了自保,四哥只能装疯卖傻,吃潲水桶里的馊饭,才逃过一劫。”
“自此,诸王人人自危,朱允炆尽丧王室人心。”
听到这里,朱元璋瞳孔猛然一缩,眼珠子都红了。
他向来最看重血脉亲情,哪怕其他的儿子们不得他喜爱,却也是他朱元璋的儿子。
他做父亲的可以骂、可以打,别人却说不得一句坏话。
好家伙,等他一死,他亲自选定的继位之君竟然将他的儿子们逼到这种地步。
畜牲不如啊!
好在这一切都是未来发生的事,他已经把朱允炆的母妃给废了,这小子永远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
朱元璋忍着脾气,耐下心来,继续听下去。
“其二,贪图虚名,假仁假义!”
朱权继续讲道:“四哥起兵靖难之后,双方一触即发,建文帝却又顾念叔侄之情,对领兵讨伐的将领说‘勿让朕背上杀叔之名’,使得领兵将领倍受制掣,败多胜少。”
“陛下你说,他这是不是假仁假义?”
“仗都打了,却非要来这么一出,搞得好似之前削藩逼叔叔自尽的那个人不是他一样。”
说完第二个原因,朱权看向朱元璋,问道。
<div class="contentadv"> “满口仁义道德,却是满肚子坏水!愚不可及!”
朱元璋点头,毫不犹豫的评价道。
战场无父子,何况是叔侄?
既然下定决心要削藩,那就心狠手辣一点,一削到底。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绝。
削藩削着削着突然良心发现,顾虑叔侄情谊,这是闹哪样?
不是愚蠢是什么?
“其三,轻信人言,毫无己见。”
“建文帝登基之初,就听信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
“这三人虽然满腹学问,却都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才,非是韩信般的文武全才。”
“靖难发生之后,建文帝听信这三人的建议,放着知兵善战的魏国公徐允恭、长兴侯耿炳文不用,改而任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导致五十万大军败于四哥五万人之手,功败垂成。”
“可以说,四哥能得天下,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功不可没。”
“甚至有人怀疑,他们三人是四哥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内奸。”
老朱听后,眉头皱得更紧了。
五十万败给五万人,这李景隆是猪吧?
只要稍微懂点兵事,你用五十万人去拖,也能拖死朱棣的五万人吧?
“徐达、傅友德、李文忠他们呢,还有蓝玉那小子呢?咱记得咱手下猛将如云啊,怎么咱驾崩之后,这些人都不见了?”
听了半天的朱元璋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兄弟们怎么不见了,只剩下小辈了?
“呃,徐达于洪武十八年病逝,陛下追封他为中山王;至于李文忠,更是在洪武十七年就病逝了,被追封为岐阳王。”
朱权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的说道:“至于傅友德和蓝玉等人,因太子病逝,陛下担心年幼的朱允炆无法压制淮西旧部,便将他们给赐死了。”
“洪武二十六年,傅友德和冯胜等人被赐死。”
“同年,蓝玉案发,陛下杀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一万五千人,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
“所以,等到建文帝登基,淮西旧部们基本上死光了。”
朱元璋一听,瞬间被干沉默了。
是啊,如果太子和皇太孙先后逝世,这种事他绝对做得出来。
身为帝王,维护自身统治才是第一位的。
至于老兄弟们,只好对不起他们,请他们上路了。
“这三个傻子是怎么进入朝堂的?”
顿了顿,朱元璋转而问起了方孝孺三人的来历。
“方孝孺是大儒宋濂的弟子,深受建文帝信任;四哥登基之后,命他草即位诏书,不从,遂被诛十族。”
“齐泰是洪武十七年的应天乡试解元,次年成进士,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升为兵部尚书;建文四年,京师失守,齐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被四哥手下士兵抓到,不屈而死,九族尽灭。”
“黄子澄乃洪武十八年会试会元,初为东宫伴读,与建文帝相识;四哥登基之后,诛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
朱权淡淡地说道:“严格说起来,他们三人还是陛下你给建文帝选的辅政大臣。”
“啥,你的意思是那三个傻子还是咱给选的?”
朱元璋指着自己,满脸的不敢置信。
他怎么也不敢相信,以他的识人眼光,怎么可能选三个傻子?
“是的,没错,是陛下给他选的。”
朱权点了点头,再次确认道:“总的来说,建文帝之败,败在他优柔寡断、识人不明上,属于是咎由自取,怪不得旁人。”
“咱明白你的意思了。”
朱元璋说完,又问道:“那你告诉咱,你大哥是怎么死的?”
太医给朱标检查过身体,一切都正常,没有任何疾病。
他就想不明白了,好好的太子怎么会突然薨了?
“太子殿下啊,洪武二十五年受命视察关中,回来的途中,感染风寒病逝。”
朱权回道:“简单来说,他是累死的。”
自洪武十三年废除千余年的宰相制度开始,中央集权便达到了顶峰。
但相应的,少了宰相的帮助,皇帝的工作也变得繁忙了许多。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每天审理批阅的奏章多达两百多件,需要处理的国事四百多件。
从洪武十年开始,阿标便辅助老朱处理政务,是为大明常务副皇帝。
每天那么多工作,他经常要忙到很晚才能休息。
从他帮老朱处理国事开始到他病逝的这十五年时间里,每天007的高强度工作,就是一头牛也累死了。
“胡说,标儿怎么会累死?一派胡言。”
朱元璋吹胡子瞪眼,满脸不相信。
“反正史书就是这么写的,陛下要是不信,我也没办法。”
朱权摊了摊手,一脸无所谓的态度。
历史上的阿标死了,可现在的阿标还好好活着。
有他朱权在,就绝不会让阿标死了。
至于历史的记载,老朱信或是不信,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啊那咱以后让标儿轻松一些,不要处理那么多国事。”
见朱权说的信誓旦旦,不似作伪的样子,老朱相信了。
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累死了好大儿就太不划算了。
“太子殿下倒是松轻了,谁来处理政务?”
朱权咧嘴一笑道:“如此繁重的政务,陛下就不怕自己累死?”
反正这爷俩总得累死一个,就看老朱怎么选了。
“嗯?”
朱元璋一听,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老四登基之后,他是怎么做的?”
想了想,老朱问道:“他也是偷懒让太子帮忙处理政务?”
老四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已经四岁了,二儿子朱高煦也两岁了。
若是等二十年后老四登基,大儿子也二十四岁了,正好可以处理政务。
“呃,可以这么说,但也不是这么回事。”
朱权想了想,解释道:“四哥登基之后,设立了内阁制度,以翰林大学士参赞机要,帮助他处理政务。”
“但到了中后期,四哥五次亲征鞑靼和瓦剌诸部,常年在外征战,朝政大事基本交由太子高炽大侄子打理。”
“后世甚至有说法,高炽侄儿才是我大明皇帝,四哥只是他儿子的远征大将军。”
呃.内阁?瓦剌?远征大将军?
朱元璋有些傻眼。
看到有义父说后面很水.
我小声解释一下,群员的发展总有必要写一下吧。
难道通通一笔带过?只写结果,不写过程?
没有这样写的吧。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712576/11619402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