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在线 > 第734章 神话(十年后 上)

第734章 神话(十年后 上)


公元前  196年,二世一十四年,寒冬时节,哀牢国起兵突袭大秦边境,来势汹汹,却折戟边域。

大秦朝廷迅速做出反应,二世颁下诏书,令韩信为帅,萧何为监军,率三十万南征军即刻从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路同时进发。

桂林、象郡二路合一,翻过博南山,直奔哀牢国,南海郡走水路渡过兰沧水、耆溪发兵滇国。

此前,易华伟推行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大力鼓励农桑。休养生息整整五年,大秦各郡仓廪充实,粮食满仓。

三十万大军出征,所需粮草虽数量惊人,但各郡富足有余,且士兵们自身携带干粮,粮草供应难题得以缓解。

此次南征军皆选自南郡,士兵们对南方气候早已适应,水土不服的担忧不复存在。同时,为保障军队战斗力,大秦专门设立军医署,选派三千军医随军出征,携带充足的药材与精良的医疗器具,随时准备应对战场上的伤病情况。

公元前  195年,秦军兵临滇国。

滇王见秦军军威强盛,自知难以抗衡,权衡利弊后,决定举国投降。易华伟赐与滇王之印,允许其继续管理本国民众,并在此设立云南郡,郡治定于滇池县。

同年,秦军乘胜南下,踏入哀牢国境内。凭借先进的火器与强大的火炮,秦军攻势迅猛,势不可挡。保山、昌宁、施甸等地先后被攻克,秦军一路高歌猛进,直至敏金山脉。

战场上,秦军列阵严整,战术配合默契。鸟铳手们排成整齐队列,依次射击,密集的弹丸如雨点般射向敌军,敌军应声倒下;火炮则在后方怒吼,炮弹精准地落在哀牢国的防御工事上,瞬间将其摧毁,土石飞溅。

公元前193年,哀牢国灭,大秦版图又一次大幅扩张。

易华伟将原哀牢国以及百越诸地划分为南越、万泰、缅因三郡。

云南郡占据西南战略要地,境内河流交错纵横,金沙江奔腾汹涌,澜沧江蜿蜒曲折,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茶叶、药材等物产丰富,通过便捷的水运和陆运,远销各地。

南越郡濒临大海,优良港湾众多,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每日出海归来的渔船满载而归。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大秦的精美丝绸、精致瓷器等珍贵货物从这里启航运往异域,异国的奇珍异宝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万泰郡地处广袤内陆平原,地势平坦开阔,麦田一望无际,是大秦重要的粮仓之一。

缅因郡紧邻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中珍贵木材、药材种类繁多,如檀木、柚木等,为建筑与家具制造提供了优质材料。

同时,为了将疆土完全纳入大秦版图,易华伟开始一个为期十年的计划。

在军事方面,在新征服的郡地要隘修筑坚固的关城,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便于及时传递军情。选派精锐部队驻守,加强日常训练,演练各种阵法,提升士兵个人武艺,军队战斗力稳步提升。

在云南郡滇池畔修筑的城池,规模宏大,城墙周长数十里,皆由巨石堆砌而成,城内可屯驻重兵数万。同时,大力发展兵器制造产业,设立大型兵工坊,广纳天下能工巧匠,全力研发新型火器,对火炮进行技术改良。经过工匠们的不懈努力,火炮射程大幅提升,新研制的火器射速显著加快。

在火器研发上,大秦的工匠们深入钻研。尝试多种材料组合,以提升火药的稳定性和威力,经过反复试验,制作出的霹雳火爆炸力更强。对于鸟铳,改进其枪管制造工艺,采用更精细的冶炼和铸造方法,使枪管更加坚固耐用且内壁光滑,减少了射击时的故障并提高了射击精度。同时,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发火装置,使鸟铳的发火成功率大大提高,士兵能够更迅速地进行射击。此外,还研制出一种重型火器——投石火炮,它结合了投石机的抛射原理和火炮的威力,能够将巨大的石弹或装有火药的弹丸投射到更远的距离,对敌方的城防设施和密集阵型造成极大的破坏。

经济建设上,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引江河之水灌溉农田,开凿纵横交错的沟渠,修筑坚固的堤坝,有效预防水患,确保农业丰收。

在南越郡沿海地区,修筑坚固的海堤,抵御海潮侵袭,同时挖掘运河,连接内陆湖泊与海港,极大便利了货船航行与贸易运输。减轻商农赋税负担,鼓励商业发展,各地设立集市,促进货物流通与贸易繁荣。修建连通各郡的驿道,沿途设置驿站,配备充足的马匹与粮草,确保信使能够快速传递政令,商旅出行便捷安全。万泰郡的驿道网络四通八达,驿站设施完备,信使可在一日内驰骋数百里。

强力推行大秦文字语言,在各地设立官学,聘请儒学之士任教,传授经史子集等经典知识,教导礼仪道德规范,使百姓逐渐知晓礼义廉耻,促进风俗改良,凝聚民心。

云南郡的官学吸引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当地贵族子弟也纷纷入学,积极接受大秦文化熏陶。

计划成效显著,大秦在新领土的军事防御稳固,军队战斗力增强;经济逐步繁荣,农业丰收,商业活跃;文化影响力扩大,民心渐趋稳定。

第二步,便是迁移大量关中、中原百姓进入新郡,与原住民共同生活,鼓励互通婚姻,促进关系和睦。众多中原百姓迁入缅北郡,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与生产工具,与当地百姓携手开垦荒地,种植新的农作物品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积极开展矿产开发,探寻铜矿资源用于铸钱,挖掘铁矿以供应兵工需求,兴办盐业满足民生所需。

次年,伊兰在万泰郡‘发现’大型铜矿,开采后铸造的铜钱质地精良,流通于全国市场。

与此同时,派遣使者出访周边各国,宣扬大秦国威与友好意愿,缔结和平盟约,保障边境安宁,开辟畅通的贸易通道。

大秦使者远赴西域各国,携带丝绸、茶叶等特产,与各国建立起广泛的贸易往来,同时引进了西域的良马品种和独特的玻璃制造工艺等,丰富了大秦的物产与技术。

倡导学术自由,鼓励诸子百家学说共同发展,各地私学蓬勃兴起,学者们聚众讲学,探讨学问,不少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为大秦的各个领域注入新鲜血液。

除了传统的关城修筑与驻军部署,易华伟精心打造了一套高效的情报网络。在新征服地区广泛安插眼线,密切监视周边部落与国家的一举一动,无论是部落的小规模异动,还是他国军事部署的细微调整,都能迅速准确地反馈至朝廷中枢。

同时,选拔有潜力的军官和士兵入学深造,系统学习战略战术、军事指挥、工程建造等专业知识,为大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些军官毕业后分派至各地军队,将先进的军事理念与战术技巧广泛传播,进一步提升了大秦军队的整体作战素质与指挥水平。

经济多元化发展进程中,在巩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基础之上,大秦开创性地构建金融体系。发行统一规范的货币,严格把控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环节,严厉打击假币制造与非法货币交易行为。在各郡设立钱庄,为百姓提供安全便捷的钱财存储与资金借贷服务,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的流通与经济的活跃程度。鼓励百姓拓展多种经营模式,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盐业生产与渔业加工产业,将捕捞的鱼虾进行腌制或晾晒成鱼干,远销内地市场;在内陆地区积极发展畜牧业,养殖牛羊等家畜,生产各类皮革制品和奶制品,丰富了市场商品种类与供应。

在新郡强力推行官方文化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与整理工作。组织专业学者深入民间,广泛收集整理当地的传说故事、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珍贵文化遗产,编纂成书,既有效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使得这些独特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交流。例如,滇国的青铜铸造技艺在大秦工匠的深入学习与精心改进之下,创造出了更为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作品,巧妙地融合了大秦的文化元素与滇国的传统工艺风格,成为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

除大规模移民政策之外,还定期举办各类民族交流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民族大集市,每逢集市举办之时,各地百姓纷纷汇聚一堂,展示各自独具特色的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在集市上,南越郡的渔民们热情地售卖各种新鲜海产,缅北郡的猎人们展示珍贵的皮毛和珍稀药材,云南郡的茶农们提供香浓醇厚的茶叶,中原地区的商人则带来精美的丝绸和精致陶器。人们在交易商品的过程中,也积极地相互交流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在原有驿道和水利工程基础上,大秦系统规划城市建设蓝图。在新郡的城市布局中,明确划分出商业区、居民区、行政区、手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修建宽阔平坦的街道,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

在城市中心精心建造广场和各类公共建筑,如学堂、图书馆、剧院等,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在云南郡的滇池县城,新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剧院,经常上演大秦的经典戏曲和精彩歌舞表演,同时也会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观看欣赏,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十年后。

公元前  183年。

九原郡的天空如一块澄澈的蓝宝石,纤尘不染,广袤无垠的大地像是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绵延至天际,其上牛羊如繁星点点,悠然自得地啃食着鲜嫩的青草,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塞外画卷。

“呜……呜……”

突兀响起的悠长汽笛声,仿若一把锐利的剑,瞬间划破了草原上原有的寂静。那些原本沉浸在吃草乐趣中的牛羊,像是听到了紧急的警报,纷纷停止动作,警觉地抬起头,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草原尽头。

在天地交接之处,一个庞然大物正逐渐显露身形。那是一个不断喷吐出如棉絮般白色浓雾的钢铁巨兽,伴随着沉重且富有节奏的“哐当”声,沿着钢铁轨道风驰电掣般逼近。巨兽身下,四条由钢铁精心铺就的轨道整齐排列,如同四条钢铁巨龙,笔直地延伸向无尽的远方,仿佛要穿越天地的界限。

在这突如其来的惊扰下,庞大的马群瞬间陷入慌乱。为首的头马仰天长嘶一声,率先扬蹄飞奔,其余马匹毫不犹豫地追随其后。

尽管在这片草原上,这个钢铁怪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与生俱来对未知的本能恐惧,依旧让它们每次听闻汽笛便惊慌失措、四散奔逃。一时间,无数匹膘肥体壮的骏马汇聚成一股汹涌的洪流,如狂风席卷过广袤的草原。震天动地的马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起初还能压制住火车钢铁碰撞发出的“哐当”声,但随着火车的逐渐靠近,那沉稳而持续的机械运转声又逐渐在喧嚣中凸显出来。

四条轨道两侧,树立着一排排高大粗壮的栅栏,这些栅栏紧密相连,宛如忠诚的卫士,将轨道与草原清晰地分隔开来,有效阻拦了那些在草原上自由放养的骏马牛羊,避免它们误闯轨道引发危险。这是一列从大秦九原要塞出发,途径乌蒙城,驶向乌兰郡的火车。

自从十年前,伊兰成功‘研制’出第一个蒸汽机头,迈出蒸汽时代的关键一步。

其后,墨家和工部的工匠们一头扎进了漫长而艰辛的后续研发历程。

整整十年,日夜钻研、反复试验,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打造出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经受住数千里路程严苛测试的蒸汽机头。

在这十二年中,九原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起初,当第一台蒸汽机头试制成功并进行短距离试运行时,它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与恐慌。牧民们惊恐地看着这个无需牲畜牵引便能自行移动的巨大铁家伙,以为是神灵降怒或是妖魔现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习惯了它的存在,并且开始意识到它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本章完)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732702/11447363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