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更新 > 第452章 明勋宗

第452章 明勋宗


陈景恪就将勋章的大致情况讲了一遍。

    其实他也没研究过这玩意儿,并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只知道一个大概。

    “……勋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设勋章,一种是特定勋章。”

    “常设勋章就是固定的几种,按照贡献大小分为一二三级,类似于军队的几级功勋。”

    “对国家、社会、族群做出杰出贡献之人,可以颁发相应的勋章。”

    “还有一类是针对特定事件,对所有参与人员颁发的纪念性勋章,只此一次以后不会再颁发。”

    “比如这次东南赈灾,就可以制作特定勋章,颁发给所有人。”

    “赈灾过程中立下功劳的人,可以颁发常设勋章。”

    “特定勋章可以不用给予特权,就是纪念性质。”

    “常设勋章就要有特权了,比如最低一级的勋章可以见官不拜。”

    “最高级的勋章可以获得俸禄,逢年过节朝廷要给予奖赏,还要能惠及家人等等。”

    老朱自然能看到勋章的积极意义,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

    “就怕后世子孙不屑,乱发勋章导致制度败坏。”

    陈景恪说道:“真要出了不肖子孙,就算没有勋章,制度该败坏还是会败坏。”

    “咱们不能因噎废食,至少目前它是有大用的。”

    老朱点点头说道:“言之有理,勋章的事情你和雄英商量着来吧。”

    “先拿东南救灾之事做个实验,看看实际效果,常设勋章的事情先不急。”

    见他答应,陈景恪非常高兴,立即找到朱雄英商议此事。

    还将前世常见的勋章设计图案画出来,给他提供参考。

    哪知,朱雄英对此也非常积极,兴致勃勃的画了十来种造型。

    你还别说,每一样造型都挺美观,还有意义。

    但陈景恪总觉得哪里不对,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好家伙莫非你想当勋宗?

    一想到明勋宗这个谥号,陈景恪就有些绷不住。

    玩笑归玩笑,两人合计了半天,最终还是选择了最朴实无华的圆形,整体以黄铜为材质。。

    正面图案则采用了大禹治水的典故。

    大禹头戴蓑笠手拿锄头,身后是一群奋战的勇士,众人的脚下踩着的是汹涌的波涛。

    背面有一行小字,黄历四零九零年建章五年,东南抗洪云云。

    作为图案的主要设计者,朱雄英自然是非常满意。

    陈景恪也觉得非常具有意义。

    毕竟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大明派军队赈灾,也是开历史先河。

    用这个图案,具有多重意义。

    最终图案呈送朱元璋,他自然也没有异议,就下旨着工部赶制。

    等抗灾的将士们归来,就举行授勋仪式。

——

    很快,大明周报的加刊再次发行。

    这一期只有一篇文章,就是朱元璋亲笔写的讣告,对牺牲将士们进行表彰。

    并再次强调了对他们的封赏,一律按斩首十级计算。

    赏赐之类的,一并送往其家中。

    同时还决定,要在东南修碑,以纪念此次事件。

    所有牺牲将士们的名字,都将被刻在碑上。

    接下来就是牺牲的一百六十四名将士们的名字、籍贯、生平事迹等等。

    可以说,这一期报纸就是一个特殊的讣告。

    面向天下人的讣告。

    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人救灾确实有功,可也不值得朝廷如此高规格的对待。

    今日报纸上发讣告,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还要不要发?

    打仗牺牲了,要不要发?

    如果不发,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会不会有意见?

    但这些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朝廷的目的,认为高规格对待树立规矩,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民间,对这份讣告更是非常的认同。

    关键是,他们从讣告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信息。

    原来大明的军队不只是能杀人,真的还能用来救人。

    对于牺牲将士们,充满了感激,主动传播他们的事迹。

    不少人采购了烟花爆竹纸钱一类的祭祀物品,在十字路口进行遥祭。

    牺牲将士的家人,也受到了乡邻的称赞。

    官吏是最能体察上意的,他们也立即出动,去慰问牺牲将士的家人,并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奖励。

    当这种情况传到其他军队的耳朵里,全军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

    就是去救个灾,危险比上阵杀敌小多了。

    可是却受到了上下的一致赞赏,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荣誉。

    换成谁不羡慕啊。

    尤其是他们得到的,还是朝廷给的‘加料版’信息。

    其中就有,百姓如何感激神机营将士们,神机营的人在东南是多么受欢迎等等。

    这更是让大家感到羡慕了。

    什么感激欢迎,自从当兵之后就和他们没关系了。

    百姓见了他们,都是远远躲开。

    有些过分的,直接喊丘八来了快跑。

    这种万民爱戴的感觉,他们从来没有过。

    不过神机营赈灾以及朝廷的相关宣传,还是让他们享受到了一定的好处。

    百姓见他们虽然还是很畏惧,可不再如避蛇蝎。

    也没有人再喊‘丘八’这样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了。

    将士们终于体会到了,护民的好处。

    对于以前无法理解的思政课,也有了新的体会。

    不少将士开始鼓动自己的上级,让他们主动请求去灾区。

    我们也要享受这样的待遇。

    封赏不封赏的不重要,主要是我们也想体会一下被万民拥戴的感觉。

    但很显然,朝廷并没有让他们去赈灾的打算。

    只是加强了相应的思想教育,让将士们熟悉护民的概念。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很多将士对此依然不以为然。

    其中以将领居多。

    我们当兵就是为了上阵杀敌,这才是军队的职责。

    什么护民,什么万民感激……有什么用?

    抗险救民就是不务正业。

    而且这么做也会增加将领的危险性。

    百姓都感激你,咋地你想造反啊?

    不过抚慰使体系是朱雄英亲自负责,大家都不想得罪未来的皇帝。

    而且老朱重新掌权,将士们知道他的手腕,不敢阳奉阴违。

    在军中的宣传,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

——

    当这份讣告版报纸传到神机营,将士们沸腾了。

    少数还心存不满的人,也彻底没了意见。

    在华夏这个传承有序,讲究生前身后名的族群,‘名’在大家心目中实在太重要了。

    就算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都知道名的重要性。

    和别人交朋友、结亲之前,也会先打听一下对方的名声。

    当救民就是‘大义’,且能获得‘名’的时候,意义就不一样了。

    虽然这种思想,依然难逃‘名利’二字,可陈景恪最初的目的还是达成了。

    百姓对军队有了新的认识,而军队也正逐渐接受救灾护民的职责。

    灾难总归会过去,又过了十余天,大面积暴雨结束,洪水逐渐消退。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不过神机营的任务依然没有结束,他们要带领当地青壮,抓紧时间对江河决口进行填堵。

    以防止后续还有灾害。

    朝廷心头那根绷着的弦也终于松了下来,接着就是赈灾和安民。

    粮食好说,大明不缺粮。

    只是灾难来的太突然,来不及调拨。

    现在灾情过去,粮食也陆续送到,基本不用担心百姓挨饿。

    真正困难的是灾后重建。

    如此大面积的受灾,不知道多少房屋被冲毁,重建工作将会变得非常庞大。

    换成之前的朝代,重建是百姓自己的事情。

    大家各自回户籍地,自己想办法修房子,重新修缮被冲毁的土地。

    没钱?

    可以把地卖给大户啊,不就有钱了吗。

    地卖光了钱还是不够?

    卖儿卖女啊,实在不行卖自己。

    这也是为何,天灾是百姓的地狱,却是大户的天堂。

    大明不会放任不管。    

    可如此大面积的重建,朝廷又如何能管得过来?

    于是陈景恪提出了三条建议:

    “其一,为防止土地兼并,两年内禁止灾区土地买卖,一旦发现从重处罚。”

    这条建议一出,几位内阁学士都有意见了。

    尚羲韶说道:“我知道安平侯是为百姓长远计,可如此一刀切恐会影响正常交易。”

    “况且,灾后重建需要钱财,如果不许百姓出售土地,那就是逼着他们卖儿卖女。”

    其他几位内阁学士也都是一样的看法。

    还有句话他们没说,此举还会得罪地方大户。

    到时候他们阻挠重建工作,就更麻烦了。

    说白了,他们还是无法摆脱旧有的思想,认为治理百姓离不开士绅大户的帮助。

    大家都是老狐狸,大家自然都能明白他们的想法。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他的顾虑确实有道理。

    虽然朝廷设置的乡令等官职,可地方士绅大户,依然拥有极强的话语权。

    这是实际情况,必须要遵守。

    所以他也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含笑道:“尚学士莫急,且听我说完。”

    “我的第二条建议就是,金钞局向灾区百姓发放无息贷款。”

    “不需要太多,还款周期为五年。”

    众人都不禁楞了一下。

    金钞局直接借钱给百姓,说白了就是由国家发放贷款给百姓。

    这不禁让他们想起了王安石的青苗法。

    不过很明显,金钞局房贷和青苗法完全不同。

    青苗法最终还是要依赖地方衙门去执行,最终结果就变成了强行摊派。

    衙门开始变着花样的提高税率,最后变成了官方放高利贷。

    这不禁让众人担忧,金钞局放贷会不会演变成第二个青苗法?

    还不等他们将疑问说出来,就听邱广安击掌叹道:

    “妙,实在是妙啊。”

    尚羲韶不禁问道:“敢问妙在何处?邱学士岂不闻青苗法乎?”

    邱广安笑道:“我就知道,诸位肯定想到了青苗法。”

    “然陈侯此法看似与青苗法相似,实则完全不同。”

    尚羲韶问道:“哦?有何不同?”

    众人都向他看来,想听听他有什么见解。

    就连朱元璋都不例外,他刚开始听到金钞局放贷给百姓,也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青苗法。

    心里担忧会不会酿成祸患。

    邱广安解释道:“王公变法首先不得人,他的青苗法虽好,然执行依然要仰仗地方衙门。”

    “这些衙门的官吏本就反对变法,自然变着花样的破坏新法。”

    “最终让良法变成了害民之法。”

    “大明不同,我们有金钞局,可以不依赖地方衙门放贷。”

    “这就能让百姓少遭受一层盘剥。”

    “其二,金钞局本就承担着向工商业放贷的任务,他们对这方面业务非常熟练。”

    “能更好的执行这个任务。”

    这是之前扶持工商业发展时候制定的政策,金钞局向工商业住发放小额贷款。

    虽然存在着很多灰色交易,但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其三,金钞局放贷,相当于是抢了贪官污吏和地方大户的好处。”

    “他们必然会盯着金钞局,真出现私下放高利贷之事,他们会积极举报的。”

    王祁反驳道:“如果金钞局和地方衙门、士绅勾结呢?”

    邱广安不慌不忙的说道:“大家不要忘了税务稽查司,他们可巴不得那些人在钱财上出点问题,好下手查抄。”

    听到税务稽查司这个名字,众人都有些头皮发麻。

    就连他们这些内阁学士,都很忌惮这个部门。

    关键是,税务稽查司独立运作,只对皇帝负责。

    人事任命之类的,都是皇帝亲自过问。

    因此,那些人才有恃无恐,查起偷税漏税真是不要命一样。

    如果金钞局真的敢勾结地方衙门和士绅放高利贷,就先要过税务稽查司那一关。

    “就算他们收买了税务稽查司,还有锦衣卫和巡察御史……”

    “这是针对灾区百姓特定的借贷,只此一次,比较容易监管。”

    “朝廷可以派遣锦衣卫、巡察御史等去监管。”

    “谁要是真敢私下放高利贷盘剥百姓,很容易就能被查出来。”

    “这么多监察手段,总有一个能生效。”

    只要有一个能生效,那后面就不用说了,不知道多少家户口本要被清空。

    这时邱广安又说道:“其实陈侯此策真正高明之处不在这里,而是借此机会促进内循环建设。”

    接着他解释道:“以前是地方官不懂也好,还是他们阻挠也罢,在很多地方基建工作进展都不顺利。”

    “现在东南数省大面积遭灾,几乎相当于推倒重建。”

    “朝廷令金钞局释放无息借贷,相当于将钱财投入到了东南。”

    “正所谓白纸上好作画。”

    “现在有钱有人,正好推行基建计划,促进内循环建设。”

    末了,邱广安说道:“陈侯,不知我说的可对?”

    陈景恪笑道:“邱尚书高明。”

    众人心中吐槽,高明个锤锤。

    如果他能说出一两条,那肯定是他想到的。

    现在他说的如此详细,那只有一个可能,你俩事先商量好的,在这唱双簧呢。

    事实上确实如此,这件事情陈景恪也是先问过邱广安可行性,才提出来的。

    毕竟邱广安是户部尚书入阁的,对金钞局、计官体系有着极深的了解和影响力。

    不过听完这番解释,众人也终于认同了陈景恪的建议。

    真要这么操作,确实非常具有可行性。

    老朱也不禁点头,赈灾加基建同时进行。

    这个计划比放任百姓自生自灭,要好太多了。

    这时,陈景恪又补充了一条:“如此大规模的基建,必然会导致物价飞涨。”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朝廷可以提前做出布置。”

    “告诉天下的商人,运送重建所需的材料去灾区,可以得到相应的批条。”

    “拿着批条可以购买食盐、玻璃、蜀锦、苏绣等商品。”

    众人不禁再次点头,这些产品都是远销海内外,供不应求。

    玻璃就不说了,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运送到西洋价格翻十倍。

    运送到极西诸国,需要用等重的黄金购买。

    这些商品大头在朝廷手里,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被几大家族把持。

    流到外面的十不足一。

    朝廷真要这么做,会有大批的商人,运送建材去灾区。

    物价会涨这是肯定的,但绝不会涨的太离谱。

    之后众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此法可行。

    而且李善长还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趁此机会将一部分受灾百姓,分散安置在藩属国。

    如此既可以减轻重建的压力,又能帮各藩属国增加人口。

    对这个建议,众人自然也是认可的。

    从宋朝开始,南方人口就超过了北方。

    元朝之后北方人口更是百不余一,整个河南才只有百万人口,其荒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大明建立后,对人口密度进行了重新调配。

    可南方人口依然远多于北方。

    趁这次灾难再迁走一部分,完全是可以的。

    满足了藩属国对人口的需求,缓解了重建的压力,也缓解了南方人口压力。

    可以说一举多得。

    自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会议的末尾,陈景恪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勋章。

    群臣早就知道朝廷的真实目的,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一场迎接迎接将士们凯旋的仪式,悄无声息的筹备起来。

    与此同时,在谁都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蒋瓛送走了家人,遣散了所有家丁。

    然后毅然决然的进入了乾清宫。

    (本章完)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748195/1111066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