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
第155章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
“陈景恪。”
李善长缓缓将自己脑海里的人说了出来。
“他?”李祺连连摇头:
“怎么可能,他才多大,怎么能做出如此大手笔的布局。”
“就算他真有这种本领,又如何取信于陛下?”
李善长看了他一眼,说道:“如果你有他的能力,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取信于陛下了。”
“额……”李祺被噎的语塞,理是这么个理,可您老人家这么说也忒伤人了。
“不是……您真觉得是他啊?”
李善长也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点头道:
“太巧了,巧到我不得不信。”
姐妹之间交好,本就是正常的。
对于凭空冒出来的白英,有人嘲笑他不知死活,但了解他的人,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朱元璋的对科举的改动也就这两点,异常之处也只可能在这两个地方。
而且这种搞好关系的成本也非常低。
“或者说,他不能这么做。”
但唐朝时中原才是核心,南方还是流放罪犯的地方。
陈景恪这两方面倒是都没问题,但他太孙伴读的身份,反而让他不太可能成为驸马。
自然是什么消息都没打听到。
“陈景恪才十五岁,家中三代单传,联姻对他的作用更大。”
都怕万一啊。
“之前我还在疑惑,现在想来定是出自陈景恪之手。”
“你且拭目以待,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有后续措施跟进。”
所以皇帝到底要如何改革军制,这是眼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四辅官制度和内阁制也有相像之处,是陛下自己想到的也正常。”
这时,李善长才对儿子说道:
李善长年龄大了,一口气说这么多话,有些气短。
李祺想想,确实如此。
只能在不影响边防的情况下,从各地抽调了二十万军户移交给户部。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联姻……”
然而他们说的依然不算。
李祺下意识的摇头,现在他都不敢相信,更别提外面传的了。
李善长自然能看出他的想法,叹了口气道:
“你可曾听说,宫里出现什么神秘人了?”
虽然五军都督府很是不情愿,但也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
“伱仔细想想,包括糊名制、誊抄阅卷,全都是在出现纰漏之后,才做出的改进。”
李祺点头道:“新算学确实不凡,但这也只能说明他算学较为高深吧?”
李祺点点头,忽然想起一事,说道:
“从而导致有些地方取中的进士过多,有些地方可能几十年都出不了一个……”
“太子组建金钞局,提前半年就开始研究宝钞,研究经济之道……”
“现在看来,根本就是早已经发现了陈景恪不凡,想要提前下注。”
务必要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些军户安置妥当。
如果真的迁走了,那我们岂不是没办法当京畿之民了吗?
“我们要不要也与他结个善缘?”
“而且还出现在好几处显眼的地方。”
李祺想了想,道:“名额分配和刀笔吏磨炼?”
这可不是个小事儿。
李祺好奇的问道:“谁?竟然比爹还了解陛下?”
但凡还有点责任心的,都很难不关注这件事情。
五军都督府第一时间就走门路,去打听消息。
可他依然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陈景恪布的局。
还是那句话,大家都不傻。
而且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也确实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地点。
如果猜测是对的,那收获就大了。
李善长回道:“那是你不了解陛下,他若有了什么想法,会先施行然后在施行过程中一步步调整。”
说到这里,李善长忽然顿了一下,道:
“有一个人或许也知道……不,他一定知道。”
而是一项新制度,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需要在实施的时候进行调整。
李善长忽然感慨的道:“是我小瞧了他啊。”
“现在才知道,他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做。”
李善长说道:“他只需要教少数最有天赋的人,然后这些人再去教其他人,秘密自然就能守住。”
这话着实有点不客气,但李善长说出来,却很有信服力。
“可现在想想,太不正常了。”
“陛下的女儿里,与他年龄相仿的就是福清公主。”
其母冯氏和徐达的妾室孙氏关系莫逆,他本人和徐允恭更是至交好友。
当然了,要说百官最关注的,还是军户改革。
就在这纷纷扰扰中,远征云南的大军凯旋归来,不日即将抵达应天。
停了一会儿,等气匀了才继续说道:
李善长深吸口气:“徐天德。”
而且不能让他们住一块,要打散安插在各村落之间。
李祺一想也是,方才他不就认为,陛下高瞻远瞩吗。
能做出这种布局,已经不是用天才二字能形容的了。
李祺疑惑的道:“什么巧?”
内阁的基本框架,竟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确实有点诡异了。
“新算学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这已经得到了证实。”
李祺依然不愿意相信。
这次宣布的虽然有点突然,但还在意料范围内。
李祺连忙问道:“什么办法?”
“记住,改道之事以他为主,你是去辅佐他管理好人员和物资的。”
“其实我也不愿意相信,这样大的手笔,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
不是因为黄河改道,对应天百姓来说,黄河改不改道和他们没啥关系。
“如此大才,进入皇宫就犹如锥入囊中,根本就无法隐藏。”
凤阳都城可是建了足足六年,足见皇帝迁都的决心有多大。
军队要是闹出乱子,那问题可是比黄河改道失败还要严重。
顺便求个票。
“如果我的猜测为真,或许用不了多久,他就要成为驸马了。”
李祺质疑道:“金钞局那么多人,若他传的是经济之道,怎么可能一点风声都不泄露。”
如此有才,还和读书人叫混在一起,皇帝不忌惮才怪。
要么特别支持迁都,应天的地势确实有点问题。
李祺摇摇头,确实没有。
“之前我只以为,是因为陈景恪治好了徐天德的背疽。”
“所以之前从未考虑过有何异常,现在回想,也有异常之处。”
“此书是从何处而来?”
朱元璋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怎么可能还猜不到真正用意。
他自问自答道:“一切都开始于陈景恪出现后不久……”
“对了,陛下让你负责黄河改道之事。”
李善长自信的道:“不会,只有对陛下有着极深了解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异常。”
李善长说道:“因为之前他经常为这些人讲课……”
“各地贫富不同,读书人的水平有差距……”
“陛下又怎么会将一种刚出现的数字,印在宝钞上?”
三百月票的加更奉上。
李善长说道:“以我对陛下的了解,如此天才他一定会想办法,彻底将双方锁定在一起。”
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迁都?
总之就是,稳妥。
得到提醒,李祺才猛然想起,陈景恪和魏国公府走的最近。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办法,能够验证我的猜测是否为真。”
“先是组建内阁,然后重启科举……”
如果李善长的猜测是错的,那也无所谓,就当是增进姐妹感情了。
虽然大明不是很重视驸马的出身,只在乎人品和才能。
毕竟,这是一个为了家乡甘愿赴死之人。
估计大多数人也都和他一样的想法。
“他们手里还有一本书,上面记录的全是此道知识。”
“就以四辅官为例,刚刚设立时就是个空架子,很多规矩都是施行过程中慢慢修改而成。”
倒不是他不相信有天才,可天才也要有个度啊。
李祺哑口无言,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
皇帝只是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尽快将二十万军户抽调出来。
王莽可就是读书人共同推举出来的。
说起来,还真没有可借鉴的先例。
“你尽快和白英见上一面,问清楚该如何着手。”
读书人群体的反应就比较两极化了。
能让朱元璋无视这一切,将公主嫁给他。
剩下的都是非常反对迁都的,劳民伤财,太折腾了。
“经过十余年思考,能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不奇怪。”
并准备农具、种子等物品。
“从建立到现在,只进行过微调,基本规则依然是最初的那些。”
北宋也差不多,虽然没了燕云十六州,但北方依然富庶。
“而这一次,还没出问题,陛下就先将漏洞堵住了。”
“说明这项制度是经过无数次推演的,这完全不是陛下的风格。”
李善长摇摇头道:“我了解陛下,他若是有这样的眼光,当年就不会废除科举了。”
他入宫的时候才十三,今年也不过才十五岁,得多妖孽才能做出这样的布局。
但对迁都这个事儿,百官的反应比较平淡。
南宋直接偏安一隅,也就无所谓南北之分了。
整个应天沸腾了。
李善长说道:“如果只是新算学确实算不了什么,可你想想新钞上的新数字。”
倒不是说朱元璋做事冲动,不顾后果什么的。
“可是现在,陛下却不声不响的想要变革。”
“让公主出面,与福清公主交好。”
只有对陛下了解极深的人,才能察觉到事情不对。
“只有一种可能,新数字和新钞,是同一个人做出来的。”
就是要搞军事改革。
李善长又说道:“再说科举,陛下确有重启科举之意,此事我也早已知晓。”
李善长说道:“他出现的时机太巧,你想想,陛下是从何时开始布局的。”
李祺追问道:“哪里不正常?我为何看不出来?”
李善长赞叹道:“难怪,难怪魏国公府和陈家的关系这般好。”
在这种情况下,徐达不可能猜不到背后的真相。
“这种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到。”
“皇宫看似密不透风,实则一举一动都在世人的关注之下。”
他们比较关注的是黄河改道。
李善长说道:“军户制,当初多少人劝说陛下都没用。”
“而且就算有风声传出,你会信吗?”
李祺忍不住问道:“您怎么断定是他所写?”
虽然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改道好,可真正实施了,要说心里不忐忑那是骗人的。
“新钞出现的时候,新数字才出现不久,还未真正传开。”
他们关心的是迁都。
可不能迁啊。
皇帝一直想迁都,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真正能影响到此事的是百官。
“啊?”李祺被这个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整个人都呆住了。
——
随着小会议的结束,迁都和黄河改道两件大事,快速传播开来。
“好一个奸猾的徐天德,不声不吭又抢了个先。”
“以前我以为这一切都很正常,陛下废除丞相之后,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他只能说道:“这不正说明陛下高瞻远瞩吗?”
更何况还有别的好处。
“但名额分配制度不一样……”
而户部更不敢怠慢,户部左侍郎邱广安亲自坐镇洛阳,安置这些军户。
“只可能是有人说服了他,并且给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李善长也知道,仅凭这些确实不足以让人相信,不过他有更多的整局。
“陛下之前废除科举,就是觉得科举进士能力不足,不堪大用。”
“爹,您能想到这些,会不会有别人也能想到?”
要说了解陛下,徐达肯定不比自己差。
“现在想来,传的根本就是经济之道。”
李善长反问道:“除了他还能是谁?”
“那群算学人搞出来的事情,你也知道吧?”
李祺嘴巴张了张,他本想说,或许是之前的朝代出过这个问题。
中原是华夏龙脉所在,理应将都城放在那里。
“所以……你就等着吧,很快就会有消息传出了。”
李祺也不禁点头,这确实可以作为依据。
“之前以为他不与读书人为伍,反而和那群学算学的搅浑在一起,难有大作为。”
李祺也终于有些相信父亲的判断了,说道:
天要塌了啊。
然而他们说了根本不算,只能自己私下抱怨。
黄河改道牵扯太大了,河南山东以及整个淮水流域……涉及的区域太广了。
李善长摇摇头道:“是名额分配。”
陈景恪就算不是布局之人,也定然与此人有极深的牵连。
李善长点点头,又摇头道:“是应该结个善缘,但不能你我去做。”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在传授这些人算学知识。”
不只是文官关心,武将更关心。
“可是内阁不一样,它一出现各项制度就非常完善。”
李祺依然不相信这是陈景恪的主意:
“就算是有人为陛下出谋划策,也不一定就是他啊,或许有别人呢?”
同时下令户部,在洛阳各县为这些军户划分土地。
大家有多余用不到的票,请尽情像我砸来。
我不嫌多的。
感谢。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748195/11110968.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