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 第297章 建文?嘉文?

第297章 建文?嘉文?


第297章建文?嘉文?

接下来,朱标利用年前的最后时间,召集徐达和五军都督府的众将领开会。

众将很好奇朝廷为何会临时更改计划,但却并没有反对此事。

深入草原去寻找早有准备的也速迭儿,并非明智之举,大概率是无功而返。

打河西走廊就太简单了,而且战略意义更大。

在众将的齐心协力下,很快就制定了全套的河西战略计划。

包括如何打,打下来如何治理,如何建立碉堡群等等。

经略河西仅靠军方是无法做到的,必须要行政系统配合才行。

在计划制定完成之后,朱标又找来了水部郎中白英,询问了陕西那边的情况。

白英这两年并没有出去修河,而是在培训人才,顺便搞搞调研工作。

比如对历代治水经验进行了总结。

而想要恢复植被,首先就必须对当地人口分布做出调整。

那里一旦出问题,整个国家的战略都会受到影响。

果然如此,邱广安回道:“是,臣一定完成任务。”

应该将一部分迁走。

自从听说温寒变以来,陕北和河套就是朝廷最大的心病。

听到如此详细的计划,朱标也不禁振奋起来。

某某地情况良好,可以迁徙一部分人口过去。

朝廷要对河西动手了?不是说开春要打北元吗?

别到时候陕北没恢复,大明给弄亡国了。

可以将人迁走封山育林,用不了几年就能恢复。

朱标提醒道:“在晋王出兵之前,莫要走漏了风声。”

“参照这个计划,从陕西迁徙一万户去河西。”

比如制定了隋唐运河复通方案。

白英显然早就制定好了全盘计划,此时听朱标问起,没有丝毫为难犹豫,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听到这個命令,邱广安心中一激灵。

别的不说,黄河泥沙剧增,接下来几百年朝廷都要投入无数资源去治河。

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的植树造林计划,自然也在其中。

“提前准备好种子、农具、耕牛和口粮,不要屈待了百姓。”

邱广安连忙道:“臣明白。”

——

从皇宫出来,邱广安对车夫说道:

“在年底之前,将剩余七千户全部安置好。”

不论是河西战略,还是陕西移民计划,都不是小事。

甚至可以说,人类主动修复自然环境,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之事。

为此他还深入当地,实地考察,针对性的做出了计划。

所以他装作疑惑的道:“河西有一半在蒙古王公手里,迁徙如此多的百姓,恐不好安置啊。”

现在毫无动静,就只能是临近的晋王改变了作战目标。

朱标重点关注的是人口分布调整计划,在拿到详细的数据之后,就再次召见了户部尚书邱广安。

虽然很难,但至少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让人看到了一些成功的希望。

但现在军政分离,军事作战不是他能置喙的。

“去陈伴读府上。”

虽然现在陕北的情况并没有彻底恶化,可想要修复也很难。

陈景恪肯定知道内情,他想过来问问详情。

如果是三路出击,朝廷应该提前调集军队。

这里植被被砍伐一空,需要人为干预才能恢复。

如何调整人口,自然也要听他这个专家的建议。

是三路出击,还是晋王的战略目标做了调整?

只是一瞬间,他就得出了结论,是后一个答案。

朱标倒是没有瞒他,说道:“开春晋王就会出兵夺回河西,在六月份之前必须将第一批三千户迁徙过去。”

某某地虽然植被还不错,但人口密度太大,存在过度开垦情况。

现在看了白英的详细计划,他终于有了一些信心。

能不能做成?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那里还有一些稀疏的植被,且有不错的降雨。

能节省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掌握朝廷下一步动向,才更好做事。

一路来到陈景恪家门口,刚下车就见到徐达溜达着从里面走出来,他连忙行礼。

徐达似乎早就猜到他要来,一点都没觉得奇怪,朝里面指了指道:

“进去吧,正好里面没人。”

说完不等他行礼,负着双手离开了。

邱广安立即就知道,徐达来这里的目的,恐怕和自己差不多。

甚至两人方才还谈论过自己的事情。

这样想着,就在管家的带领下径直来到了大堂。

见过礼之后,陈景恪笑道:“你来的真巧,魏国公刚刚才离开。”

邱广安顺着他的话说道:“方才在门口遇到魏国公了,你们谈的可是河西之事?”

陈景恪颔首道:“看来殿下都和你说了,就是河西之事。”

“经略河西事关重大,你可要上心啊。”

邱广安也说出了自己的猜测:“朝廷经略河西,可是为谋求西域做准备?”

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么简单,陈景恪心道。

“对,朝廷的真正目标就是西域,而且将由晋王坐镇河西,全权负责此事。”

晋王亲自负责?邱广安心中一突。

这位主可不好伺候,工作做得不到位,他可是真敢骑着马到洛阳来打人的。

同时他也知道了,朝廷对此事的决心。

以后的工作中,河西方面的优先级必须提到最高。

否则不论在别的方向做出多大成绩,只要河西方面出了问题,都等于零。

接着他又问了陕西那边的事情。

陈景恪自然不会对他说小冰河期的事情,只是说道:

“根据白郎中等人的调查,黄河泥沙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于陕北高原和河套平原。”

“与汉唐时期相比,陕西的植被大面积退化,土地严重荒漠化……”

“朝廷准备调整当地人口分布,想办法增加当地植被面积,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河水患。”

邱广安咂舌不已,这工程可太大了啊。

但作为户部尚书,他更担心的是财政问题。

还是那句话,别黄河没治好,把大明给弄亡国了。

邱广安迟疑了一下,说道:

“大明建国才二十余年百废待兴,不若再等几年,朝廷略有盈余再去治理也不迟啊。”

陈景恪严肃的道:“经过元末动乱,现在人少地多,朝廷有能力调整人口分布。”

“再过二三十年,人口必然膨胀,再想调整人口就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

“且建国之初是官僚系统最有效率的时期,再过上几十年,是什么情况你比我清楚。”

“如果我们不做,后人就更没有机会去做了。”

“所以,此事必须要做,还要做好。”

不过他也知道邱广安是出于公心,就安抚道: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朝廷还是懂的,这个计划会用五十年乃至百年去完成。”

“在不影响国家稳定的情况下,每年完成一点,日积月累总能有所改善。”

邱广安这才略微放心,说道:“原来如此,是我多虑了。”

之后两人又谈了一些别的事情,话题自然而然的就谈到了远洋商队的事情。

陈景恪也很好奇到底赚了多少,就问道:“财货清点完毕了吗?”

提起此事,邱广安也不禁笑了起来。

海贸的利润内帑和国库三七分账,七成利润归国库。

大笔财货入账,他这个户部尚书自然开心:

“才清点了五分之一左右,不过估测能有十倍的利润。”

陈景恪早有猜测,依然不禁感到震惊:“海贸的利润实在是大啊,难怪那么多人不要命一般出海。”

然后他又问道:“现在百官对海贸之事是何看法?还反对吗?”

邱广安回道:“在巨额利润面前,大部分人都改变了态度。”

“只有少部分依然认为农耕才是根本,商业会坏了人心。”

陈景恪却没有嘲讽那些人,只是说道:

“他们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农才是一切的根本,否则再多钱财都毫无意义。”

“你是户部尚书,不能只盯着国库里的钱财,更要把握好粮食生产关。”

“海贸兴盛之后,丝绸、瓷器、茶叶、棉布等价格飞涨。”

“必然会有人为了钱财,改稻为桑,毁田种茶。”

“一定要监管好此事,不要坏了农业根本。”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朝廷发展工商业,就是给百姓找一条种地之外的存活之路。”

“有些山地确实不适合种粮食,倒也不是不能改种桑茶。”

“这其中的度该如何拿捏,就是你这个户部尚书的责任了。”

邱广安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压力铺面而来,又要保证粮食生产,又不能一刀切。

难。

陈景恪笑道:“怎么,怕了?”

邱广安摇摇头,深吸口气说道:“怕,我就怕事情太简单,没有成就感。”

“现在朝廷变革不断,正是我辈大展拳脚的时候,又岂能畏惧不前。”

说到这里,他感慨的道:“没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别人都是尸位素餐之辈。”

“换我来,一定能大展拳脚,干出一番大事业。”

“真坐在这个位置上才知道,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按部就班的将事情处理好,就已经需要耗尽全身力气,哪还有什么精力去干别的。”

“最难的还是不知道自己所思所想是否正确,害怕去做了酿成大祸。”

“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只想着全身而退,不想以身犯险。”

“索性就什么都不去做,按部就班萧规曹随,永远都不会错。”

“我最佩服的不是你的才华,而是伱敢于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左右国朝制度,决定亿万黎民生死,这种勇气世上屈指可数。”

这一番吹捧,陈景恪也不禁有些飘飘然,笑道:

“可能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两人又谈了一会儿,邱广安起身告辞。

他自觉这一趟来的很值,打探到了很多朝廷的动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有了明确目标。

他自信能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干出一番成绩。

陈景恪将他送到大门口才返回,屁股还没挨着椅子,就见福清陪着父母有说有笑的走了进来。

他又起身迎接:“怎么样,热闹吧?”

冯氏滔滔不绝的道:“热闹,太热闹了。全洛阳的人都去了,承天大道被挤的水泄不通。”

朝廷在承天大道办了一个展览会,把海外的奇珍异兽放在那里,供大家参观。

福清笑吟吟的道:“如此多海外奇珍异宝,任由百姓参观,可不就是很热闹。”

冯氏说道:“是啊,宝贝太多了,眼睛都不够用了。”

福清说道:“要是母亲喜欢,回头我去宫里拿几件回来。”

冯氏摇头道:“那东西看看就行了,带身上怕丢了,藏家里怕被人偷,要它做什么。”

陈远在一旁说道:“那些东西有啥好看的,还是猛兽好玩,那狮子头和斗一般大,要是能驯服……”

冯氏没好气的道:“咋,你还想养一头?”

陈远赌气的道:“养一头又咋了,明天我就找陛下讨一头回来。”

冯氏怼道:“去吧去吧,你被吃了正好,省的我看到你糟心。”

陈远:“……”

“不可理喻,我不和你说了……晚饭也不用喊我了。”

说完就往后院走。

冯氏拔腿跟了上去:“为啥不和我说,晚饭你想不吃就不吃吗,饿坏了还不是要我伺候……”

看着两口子离去的背影,陈景恪相当无语。

以前两口子也没这样啊,怎么年龄越大就越喜欢抬杠了。

当面抬杠气的不行,一会见不到人又开始到处找。

可能这就是少年夫妻老来伴吧。

福清羡慕的道:“希望我们老了,也能如爹娘这般……”

陈景恪暗暗摇头,他无法理解吵来吵去有什么意思。

表达感情的方法很多,没必要非用这种吧?

当然,这话他肯定是不会说出来的。

随着年龄的不同,心态也会出现变化,万一自己老了也变成这样了呢。

谨防回旋镖。

最近大明最热闹的事情,不是过年,也不是要对北元用兵,而是远洋商队的返回。

那些奇珍异宝,确实闪瞎了大家的眼睛。

关于要不要下西洋的争论,也消停了下来。

陈景恪是知道为何朱棣时期,群臣反对下西洋的。

为了杜绝这种情况,他给出的建议是,下西洋的利润内帑和国库三七开。

这一下子,就让群臣没有理由反对了。

而内帑呢,其实也不缺钱。

不说别的,玻璃的利润就足够了,朝廷还需要内帑出钱来填补亏空呢。

朱元璋很舍不得这么多钱,老子辛辛苦苦赚的钱,为何要分给国库?还让国库拿大头?

还好,朱标是知道事情轻重的,在他的劝说下老朱才不情不愿的同意了这个分配方案。

这个举动果然堵住了群臣的嘴。

再大的道理,在堆积如山的金钱面前,都显得有些虚。

况且,群臣又不是真的迂腐,他们反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怕入不敷出。

现在能赚钱,而且钱还归了国库,自然就不担心了。

徐达等权贵也赚的盆满钵满,引起无数人的羡慕。

然而就在此时,他们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卖船。

将所有的船全部出售,一艘不留。

一般人还在奇怪,不确定能不能赚钱的时候,你们那么积极的打造船队出海。

现在确定能赚大钱了,为何反而将船队给卖了?

聪明人则都佩服不已,这政治智慧……难怪人家能坐在那个位置。

朝廷对远洋使节团的封赏,也在新年的前一天宣布。

赵秩灭吕宋、出使海外……诸功并赏,被封为博望侯。

耿子茂也因灭国、出使等功绩,被准许继承祖上爵位。

不过考虑到其祖父耿再成的爵位,都是死后追封的。

而追封爵位带有荣誉性质,说白了就是有些虚高,不好直接继承。

于是礼部重新核对了耿再成的功绩,认为其理当封侯。

朱元璋就同意了这个决定,封耿再成为高阳侯。

并由耿子茂继承此爵位。

总算是圆了耿氏一脉的心愿。

而勋贵群体,也都是乐见其成的。

对耿子茂的封赏,再次证明皇帝是念旧情的。

大家都可以安心享富贵了。

不过徐达等人卖船的行为,也确实给权贵们提了个醒。

要掌握好分寸,洪武皇帝可不是心慈手软之人。

真犯了忌讳,恐怕死的比谁都惨。

眨眼又到了新年。

因为远洋使节团的事情,今年的新年尤为热闹。

五十余国家、势力、部落的使节前来朝觐。

再加上跟随远洋使节团一起来的各国使节,总数超过了一百家。

终于有了点万国来朝的架势。

朱元璋本来想过完年就让位的,却再次被朱标阻止了。

“这种大事,必须要等三弟四弟回来才行。”

“况且他们统兵在外作战,国内应该以稳定为主,不适合发生皇位更替。”

“且等他们得胜归来,再说此事也不迟。”

于是,皇位更替的事情,再次被推后了半年。

陈景恪啼笑皆非,这都特酿的第几次了。

人家是巴不得赶紧上位,生怕晚了出变卦。

这一家子倒好,你让我推的。

不过虽然没有登基,却不耽误一家子商量朱标的年号问题。

朱元璋是武皇帝,按照规矩朱标应该是文皇帝。

所以大家想来想起,都和文离不开关系。

最后两个年号获得了最多人赞同。

老朱一脸得意的道:“建文建文……洪武,建文,一看就是爷俩。”

其他人也都觉得不错。

只有陈景恪一脑门黑线,什么玩意?爹用儿子的年号是吧?

朱老四有没有做噩梦?

马皇后说道:“嘉文也不错啊。”

陈景恪:????????

好好好,嘉文一世是吧。

以我和老朱家的关系,是不是改个名字叫盖伦啊。

不过还好,朱标哪个都没选,他有自己的想法:

“建章,这个年号如何?”

建章,是汉武帝处理政务的宫殿的名字。

而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建立规章制度。

可见朱标的雄心壮志。

最终,这个名字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不过这个年号还要等明年才有机会使用。

陈景恪也终于松了口气,还好没有选那两个名字,否则他都要吐血了。

这天他下班回家,刚到门口,就见一名长相奇特的人出现在他面前,用怪异的腔调说道:

“陈伴读,我是一名来自西方的学徒,希望能拜访于您。”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748205/1111082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