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他配吗
让人昏迷又不伤身体?
听到这话,陈景恪非常惊讶,这是朱标能说出来的话?
不过马上他就明白缘由了。
看来朱樉之事对他的打击,比想象中要大的多啊。
但对于这个要求,他只能表示无能为力。
让人昏迷的法子多,可不伤身体就难了。
别说现在,就算上辈子都很难做到。
一旁的朱元璋也非常的无奈,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问题。
可他更不想因为别的儿子,让朱标背负更多的心理负担。
老大的身体,扛不住啊。
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非要有人受委屈,那就让朱桂去承受吧。
想到这里,他声色俱厉的道:“为什么要让他昏迷?”
“面子?面子是自己挣来的,他配拥有面子吗?”
“他考核不合格,不适合当一国之主,就是暂停分封的理由。”
“把这个理由光明正大的拿出来,摆到所有人面前,也让世人看看朝廷的决心。”
这一席话,说的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三人也激动不已。
“爹/皇爷爷/陛下英明。”
试卷很快就批改结束,勋贵方面除了朱桂其他人都通过了考核。
事实上朝廷的试卷并不难,都是平时上课教的最基本的知识。
只要思想没有问题,都能混个合格。
区别是,有些人具备行政能力,可以自己主导国家建设。
有些人就是妥妥的莽夫,国家行政要交给国相府。
但不管是哪种,都是大明宗藩体系下的一方诸侯王,拥有超然的身份。
至于国相和财政大臣的选拔,也非常顺利,择优录取就可以了。
这一次被淘汰的也不用担心前途问题,后续大分封还有的是机会。
况且,能被选中成为封国高层的预备役,本身就是能力出众之辈。
就算不去封国,在大明也是一方高官。
他们之所以报名去封国任职,是在朝内缺了点助力,想再进一步非常困难。
去封国干几年,回来啥都有了。
就算不回来,在封国也是排在前列的大人物,足以史上留名了。
比在大明蹉跎后半生要强的多。
当然,也有些是想去封国证明自己的能力。
中下级官吏,多是从底层官吏和读书人中间选拔的。
大明六百多万读书人,能出仕的凤毛麟角,并不缺愿意去封国谋个一官半职的。
这就是华夏先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优势。
换成同时期别的国家,想搞大分封,连最起码的人手都凑不够。
“但是,这六百多万读书人,如果朝廷不能给他们解决出路。”
“也会成为大明最大的负担。”
“他们拥有一定的见识,很容易就会在民间抱团集结成社。”
“然后形成庞大的士绅群体……”
这是陈景恪给老朱和朱标他们,推演士绅集团形成以及危害的时候说的话。
这种事情在前世很常见。
不少国家获得独立之后,盲目的投入大量资金去搞教育。
最后导致,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这些有知识有见识有理想的年轻人,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只需要一个火星就能炸毁一个国家。
大明不用担心读书人造反。
可这么多读书人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拼命内卷。
其后果也是非常恐怖的。
明朝士绅集团庞大,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分封不但是华夏文化的一次大扩张,也能帮大明消化多余的读书人。
当然,仅靠分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是得走工业化道路。
——
最终人选确认之后,朱标也没有再犹豫,直接就在早朝进行了宣布。
当群臣得知朱桂之事,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关于诸侯王和继承人的培训,实际上大家都没太当回事。
毕竟,就算人家考核不合格,你还能把人封国给收回不成?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朝廷是认真的。
不合格,真的会把封国收回。
其中受震动最大的,还是勋贵集团。
他们之中,不少人抱着去享福的念头。
什么培训,什么当一个合格的君主,先享受了再说。
现在情况变了。
连朱桂这个亲王的封国说没都没了,更何况是其他人?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那所书院。
当然,对于朱桂的封国被取消一事,也不是没有人劝谏。
可是朱标的态度很坚决。
“大明分封诸侯国,是为了造福天下,不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一己私欲。”
“绝不容许有滥竽充数者存在。”
有人找到老朱,想让他出面劝劝。
老朱最重视亲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纵使一时生气,也不会真的一棍子把儿子敲死。
大家劝一劝,他也就顺坡下驴了。
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老朱狠狠的训斥了前来劝谏之人,并明确表示,这个决定就是他做的。
皇帝只是在执行他的意志而已。
“咱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朝廷绝不容许大奸大恶之辈去祸害一方百姓。”
“咱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例外,其他人犯了错被收回资格,不要找咱哭诉。”
“更不要抱怨朝廷不公。”
这义正辞严的话,让群臣心服口服。
也让勋贵集团彻底息了小念头,他们也真正开始去思考,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国主。
很多自认为有资格分封的人,已经主动去寻找相关教材,学习相对应的知识。
就算暂时没有分封资格的人,也开始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
对于这个结果,朱元璋、朱标都欣慰了许多。
毕竟拿亲王杀鸡儆猴,还是有些违反他们认知的。
所幸结果是好的。
最难受的当属朱桂了,刚听说自己的封国被取消,他多愤怒可想而知。
家里所有易碎的东西,全都换了好几遍,很多仆人被无故惩罚。
甚至他还到宫里去哭闹,试图要回这一切。
然而就连他的亲生母亲郭惠妃,都不站在他那一边。
老朱更是直接下旨,要剥夺他亲王头衔贬为庶民,并发配到凤阳去守坟。
这一下众人都吓了一跳,这个惩罚确实太过了。
朱桂虽然性格暴躁,但这些年一直在凤阳和洛阳学习,没有机会作恶。
还不至于因为这点事,就贬为庶人。
众人纷纷劝说,郭惠妃也默默的抹眼泪。
朱桂终于害怕了,朱樉都能被圈禁好几年,老七朱榑被逼死。
无不说明,老朱虽然重视亲情,但真狠起来亲儿子也不会放过。
他可不想被贬为庶人。
况且凤阳守陵人的日子他也见过。
不能说多凄惨,但也是非常清苦的。
那种日子他一天都不想过。
只是老朱明显在气头上,谁劝都没用。
还好,马娘娘及时出面制止。
老朱本来就是吓唬朱桂,于是顺坡下驴。
改为剥夺了他的亲王仪仗,并送入国子监学习,什么时候改了什么时候再恢复仪仗。
也就是说,现在的朱桂就是光杆亲王,别的啥都没了。
不过比起贬为庶人,这个结果已经好太多了。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接着老朱又对其他几个有恶行的儿子进行了特训。
比如岷王朱楩、朱桂一母同胞的弟弟谷王朱橞,这俩人性情都比较残暴,动辄鞭挞仆人。
虽然暂时没有大的恶行,但已经有了苗头。
老朱把他们的亲王仪仗全部压缩,并进行了特训。
不求他们改变本性,至少要知道收敛自己的性格,不能肆意妄为。
对于这个结果,陈景恪自然是非常满意的。
大分封他最担心的,就是老朱的儿子,奇葩是真的多。
现在老朱亲自出手整顿,情况会改善很多。
老朱的儿子为啥会出那么多奇葩?
说白了还是有恃无恐。
我是亲王,犯了错又能咋地?我爹还能把我弄死?
现在老朱动真格的,他们自然就怂了。
不过,关于此事他也碰到了一些无奈的地方。
朱桂的事情发生后,郭惠妃通过马娘娘找到他,说了很多客气话。
大意就是,看在朱椿的面子上,多多照顾一下另外两个儿子。
说起来,郭惠妃也是无奈。
她总共生了三个儿子,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
这三个儿子都非常聪明有天份,然而性情却天差地别。
朱椿为人忠诚、没有野心,自幼就加入朱雄英小圈子,现在更是坐镇辽东位高权重。
朱桂和朱橞就截然相反,性情一个比一个乖戾。
郭惠妃这个做母亲的也非常无奈。
不过还好,作为战乱年代走过来的人,她本身并不缺权衡的能力。
她很清楚,必须先保住朱椿。
朱椿是她宫中地位的保障,她有话语权了才能保住另外两个儿子。
所以,朱桂犯错之后她没有求情,而是站在朱元璋一边。
其目的就是为了不牵连到朱椿。
等保住朱桂之后,她又找到陈景恪打感情牌。
她很清楚,老朱活着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用担心。
等老朱不在了,朱标和朱雄英不会再如之前那般,容忍亲王们犯错。
尤其是朱雄英,更不会放纵叔叔们肆意妄为。
而陈景恪,是最能左右皇帝和太子意志的人。
先和他打好关系,才能为两个儿子多争取一些机会。
当然,最坏的那种可能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只是作为母亲,她要未雨绸缪。
面对郭惠妃,陈景恪也非常无奈。
且不说她的身份,仅凭和朱椿的关系,他就不能不在意她的感受。
如果她一上来态度就很强硬,大可以直接回绝。
现在她放低姿态,事情反而不好办了。
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说,会想办法将两位亲王引入正途的。
——
老朱忙着教育儿子的时候,朝廷则在忙着大分封之事。
可以说,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分封。
整个朝廷都在围绕此事运作。
收集各种物资,迁徙人口,协调船只搞运输,各种人才的配备等等。
南洋那边也没有闲着,傅安调集了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在各个封国建立了一些房屋。
总不能让刚迁来的百姓,全住在野地里吧。
不过还好,第一批迁徙过来的人口不多。
每个封国大致在一千户左右,一个大镇子就能装的下。
否则累死他也忙不过来。
至于后续的建设,就由各封国自己进行了。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殷薯再次喜获丰收。
产量方面,印证了之前的猜测,大面积种植不可能细致照顾,产量有所下降。
即便如此,亩产也有一千四五百斤的样子。
亩产千斤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群臣最后一丝担忧也消失了。
殷薯多了,自然也就可以稍稍拿出来一些食用。
本来陈景恪还想大展身手,然后大明的顶级厨师告诉他,什么才叫专业的。
各种他能想到的做法,人家直接就弄出来了。
什么殷薯干、殷薯粉、烤殷薯、殷薯粥、殷薯丸子,应有尽有。
还有很多他想都没想到的吃法。
不过缺点也被证实,确实不能多吃。
不过半粮半殷薯,吃起来口感很好,还没有那些副作用。
堪称完美级别的辅粮。
有了这些殷薯育苗,再加上上半年预留的秧藤,秋茬殷薯预计能种两千余亩。
老朱兴奋的道:“明年,殷薯就可以在民间大规模种植了。”
“咱大明的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不过随着殷薯的变多,另一个缺点也凸显了出来。
储存。
这东西水分太大,储存不易。
这也意味着,它不能用来缴纳赋税。
不过永远都不缺折中的办法,全国土地固定收税。
按照上中下三种田进行征税,每亩田固定缴纳一定的钱粮。
不管你种啥,收入多少,朝廷只征收规定的税额。
交钱也行,交粮食也可,怎么方便怎么来。
如此所有事情就都解决了。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了七月份,大分封的事情终于初步忙完,各诸侯王都出发去了自己的封国。
现在就等各诸侯国初步站稳脚跟,朝廷再继续将规定的资源送过去,就可以了。
工作量减少了七八成还多。
群臣也终于能松口气了。
然而对有些人来说,一个更加艰巨的工作正在前面等着他们。
今年是建章五年,第一份计划进入尾声。
朝廷要对前几年的计划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个计划。
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陈景恪也没办法偷懒,气儿还没喘匀,就再次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这天他忙的焦头烂额,好不容找了个空跑到马娘娘那里偷懒。
刚坐下没多久,就见一个内侍一溜小跑的进来,高兴的喊道:
“娘娘,娘娘,好消息……”
“安平侯府刚传来消息,公主有喜了。”
(本章完)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748207/11110680.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