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 寄奴
徐州,淮阴。
进入八月底之后,整个刺史衙署繁忙无比。事实上他们本就很忙碌。在李徽上任之前,徐州众官员可谓是清闲之极。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大大的不同。
刺史李徽对衙署官员们的要求是,不得坐而清谈,言事要有理据,要实际的调查研究。故而,整个徐州衙署乃至下属官员的作风在这几年里转变了不少。宴饮减少了许多,官员们为了能够在每三月一次的述职中不露怯,做事踏实了许多。
除了日常的事务之外,衙署之中官员,在八月中之后便开始陆续的下到郡县,深入百姓之间。因为秋收即将开始,一则是护粮,了解真实的粮食产量和田亩开荒复耕等事宜。二则是要针对过去一年涌出来的一些困难和需求进行收集和记录,以便更好的促进生产。
这些务实的做法其实是很有效的。比如去年便搜集了各种需要解决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数百个。什么农具不足。农具无处修理,耕田的牲畜生病无处医治。什么引水的灌溉渠太小,抢水争吵。什么路桥不通,野火烧田等等。
这些事看似都不大,但和百姓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去年李徽便和荀康等人集中讨论研究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今年农耕开始之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
比如设立流动铁匠作坊,派出二十多个铁匠老师傅带着学徒在徐州各郡县流动打铁,为百姓修补打造农具。
比如每县设立兽医三名,专门为百姓诊疗牲口。以及利用去年的冬闲时间,各郡县集中百姓清淤挖渠,铺路搭桥,解决出行和灌溉问题。光是去年冬天,便疏通挖掘了水渠一百多条,修缮搭造道路桥梁八十多处。
其他的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但凡能够解决的,李徽都会让荀康主持迅速解决。李徽深知,全面改善民生,让徐州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这不仅仅是关乎百姓福祉的问题,而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和作用。
说白了,在徐州这片地方,要让所有人都念自己的好,心向着自己。而徐州也是富庶,自己的实力也就越强大。当有一天,自己完全可以摆脱他人的资助,不必被钱粮卡脖子的时候,便可以完全自主的做出决定。而现在,许多事还必须要看人眼色。
所有的这些事,对徐州的官员们触动是极大的。他们之前不适应李刺史的这种做法,他们习惯于坐在衙署之中清谈喝茶,打发闲暇时光。但现在,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些人转变不过来,牢骚满腹说怪话,做事也马马虎虎。但很快,这些人便发现,他们失去了位置和权力,一批肯做事的官员迅速升迁,取代了他们。
在官员待遇上,朝廷俸禄固然是有的,但李徽额外为他们准备了一份。下郡县做实事的官员会得到额外的补贴俸禄。按照级别的不同,每月给与数石到十几石的补贴。这个数量几乎赶得上朝廷给予的待遇了。
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形下,给予这些额外的待遇,这个决定是很艰难的。但李徽还是决定这么做了。这不仅是待遇的问题,也不仅是为了高薪养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李徽要培养一批做事的官员,让他们能够安心的执行自己制定的政策,而没有后顾之忧。
一些低级的官员,待遇其实很一般。一家老小都要养,不免做事没有动力,心里有所顾忌。额外补给钱粮,除了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嘉奖,也让他们能够不必担心家人的生活。
当然,其中拉拢人心,和朝廷争夺官员的忠诚的意图是有的。当有朝一日徐州衙署给予的待遇远远高于朝廷给的俸禄的时候,可想而知这些官员们心里会怎么想。
由于这几年徐州的大发展,人口增多,作坊商业渔业军工都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员来管理。李徽在朝廷官员体系之外,格外聘用了大量衙署属员。任用了大量的以前没有的职位。而这些人,区别于原有的官僚体系之外,虽非朝廷任命,但待遇一点也不差。李徽这么做,除了需要人做事之外,也是在观察和储备可用之人。
今年,人口和耕地增加了三成多,根据荀康的摸底,粮食的产量今年必是丰收。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必然更多。所以,又会是一个忙碌的时间段。
当然,李徽最关心的还是东府军的建设,这是重中之重,是一切的根本。
自彭城之战后,东府军名声大震。一大批兵士得到提拔,大批士兵通过血与火的战场的洗礼而变得成熟起来。迅速成长外军中骨干。
待遇上自不必说,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兵士。最主要的事在声誉上,东府军在一场大胜之后,已经成为了徐州上下交口赞颂的对象。直在徐州,成为东府军的一员已经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自谢安要求李徽增扩兵马之后,周澈得以放开手脚募兵。消息一出,便有大量的人前来投军,几个月来增加了四五千人。若不是周澈严格控制资质,按照要求把关的话,人数还要更多。
之前为了不影响本地的劳力,所以对于徐州百姓加入军队是有许多条条框框的。募集的兵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北地逃来的青壮。这次募兵,荀康提出了意见。徐州百姓如此爱戴东府军,不应对他们加入加以太多限制,而应该一视同仁。荀康说,很明显,加入东府军已经是一种荣耀,而进入东府军从军杀敌晋升官职已经是一条道路,不能让徐州百姓失去这样的机会,这是不公平的。况且,如今徐州大量百姓涌入,劳力将不再是大问题,按照这样的涌入速度,三五年时间,恐怕便要进行限制才是,所以不必太担心。
李徽采纳了荀康的意见。不过他还是坚持几条原则,年纪,家庭,品性要过关。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年可以参军,家中独子或有幼子的不许,目的不纯的不许。
所谓目的不纯,便是那些想借机进入东府军进行投机的。比如一些本地士族官员希望将子弟送入北府军,但却又不希望去打仗。要求安排一些安全清闲的职务,以谋得晋升功劳,进行投机的。
这些限制条件卡下来,范围小了许多,所以招募的速度也慢了不少。李徽倒不在意这些,谢安要东府军扩大一倍,达到四万人。李徽却是不会这么做的。李徽建军的思路始终是打造精兵,完善装备和火器的配备。人数固然重要,但对于已经一小步踏入热兵器时代的东府军而言,那只是一个小小的影响因素而已。养太多的兵马,不但钱粮靡费,也暂时没有这个必要。将这些钱财用在该用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虽然征兵的限制条件众多,还是有些例外的情形发生。比如一些逃难南下的孤儿,父亲死在战斗中的遗孤,要么无依无靠,参军才是出路。要么抱着为父亲报仇的信念参军,这些是无法拒绝的。
而另外一些情形,便是李徽不愿遇到的情形。
九月初的一日,淮阴太守荀宁领着一对父子来求见李徽。
“李刺史,下官厚着脸皮来向你讨个情。这一位是原彭城功曹刘翘。我大晋彭城攻克之后,他便南来,现在我淮阴郡做事。他和我乃是故交。来,显宗,见过李刺史。”荀宁道。
那瘦削男子上前给李徽恭敬行礼,神态甚为谦卑。李徽笑着还礼,看那人倒也清俊,气质温和,给人颇有好感。
李徽以为荀宁的意思是,要为此人求官。于是道:“德宁,既事彭城功曹,又是你故交,便留在徐州做事便是。你去让你兄长安排职位便是,举荐给朝廷也是可以的。”
荀宁笑道:“刺史大人误会了,显宗不是来求官的,我是带他来求刺史大人准许他的儿子参加东府军的。”
李徽一愣,看向站在一旁的那名少年。那少年甚为壮硕,眼神甚为沉静,气质沉稳。
“是啊,李刺史,我这小儿立志从军,非要参加东府军。但是年纪不够啊。今年才十四岁,跑去几次,都被打发回来了。回家向我哭诉,我拗不过他,便请德宁帮忙来求刺史大人。来,寄奴,还不给刺史大人磕头么?”
那少年上前跪地磕头,李徽站在那里呆呆瞠目发愣。
“他叫什么?寄奴?”李徽问道。
“哦,寄奴是小名,家中喊惯了。我儿大名叫做刘裕!”刘翘忙赔笑道。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762282/10931191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