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五院方案
得知臂板通信试验成功后,朱由检很快认识到,枢密院成立的条件成熟了。
凭借这套通信系统,枢密院至少可以保证对京城附近的军队如臂指使,不会成为空架子。
如果自己继续拖,会让兵部的官员不知所措、不知接下来要怎么办。
那时反对枢密院的声音,就会逐渐冒出来。
甚至这些人可能和朝堂上的保守派联合,反对机构调整,继续维持原样。
这是朱由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朝廷机构调整方案,交给大臣廷议。
袁可立、韩爌等人,第一时间就接到了这份方案,揣摩其中变化。
“枢密院的级别没变化,核心还是执掌军令,拥有调兵之权。”
“只是之前打算留给兵部的后勤、装备等军政事务,同样划给了枢密院。”
“看来陛下是对枢密院放心了,打算继续放权。”
袁可立看着这份方案,和李邦华等兵部大臣商议道。
在最初的枢密院设置中,枢密院的权力,主要在军令方面。
军政方面的军官选任、功勋赏赐、后勤装备等权力,则留在了兵部。
枢密院说起来级别高,其实和兵部的权力相差不大。六部只靠兵部,就能制约枢密院。
这次皇帝给出的方案,则把后勤、装备等事务,都从兵部份出,并且放到了枢密院。
枢密院除了军令权力外,在军政方面也有了一些职权。
甚至皇帝还写明兵部除了是政务院六部之一外,还以军政部名义,作为枢密院机构。
枢密院在军事方面,几乎掌握了全权——
说是几乎,是因为皇帝保留了五军都督府,掌管京营和地方卫所。
李邦华看着这份方案,皱着眉头向袁可立等人道:
“京营仍是以勋臣为提督、兵部侍郎为护军使。”
“陛下甚至在这个方案里规定了,京营参将以上将领,必须有五军都督府身份。”
“五军都督府还能插手相应地方的卫所事务,帮助世袭军官和军士维护应有的权利。”
“这哪是对枢密院放心,是想让五军都督府制约。”
对五军都督府这个几乎没有实权的衙门,李邦华是不怎么看得上的。
甚至在他看来,五军都督府就该裁撤,把寄衔的都赶去皇帝设置的金吾卫都督府。
所以在他和袁可立等人的商议中,枢密院除了在海军衙门的基础上成立海军部外,还应成立陆军部,执掌京营、边军等陆上军队。
之前皇帝对此还不置可否,如今终于明确了态度。否决了成立陆军部的提议,取而代之的是边防部,负责边军和防卫军。
京营和地方卫所仍旧归五军都督府,和枢密院相互制约。
对于这点,很多兵部官员是不满的。尤其是担任京营护军使的李邦华,迫切想要把京营中尸位素餐的人赶出去,按自己的想法整顿京营。
袁可立理解他们的想法,但他更是知道,皇帝不可能把京营完全交给文官。
他向这些官员解释道:
“前宋除了枢密院调兵外,尚有三衙统兵。”
“陛下把五军都督府当成三衙来用,也是应有之义。”
“何况除了执掌京营外,五军都督府也没有多少权力。”
“以后卫所就只是作为将士来源,世袭军官和军士可看做低等爵位。”
“陛下让五军都督府维护他们,是要稳住这些人。”
“边防部说起来不是陆军部,但是所拥有的权力,却没多少差别。”
相比掌管所有陆上军队的陆军部来说,边防部的职责,主要是掌管边军,以及从卫所中征集的防卫军。
可以说,真正能打仗的军队,都归边防部调遣。
这点袁可立已经满意,没奢望皇帝把所有军队都归枢密院管。
在他劝说之下,兵部官员逐渐接受了这个方案。
不管还有没有五军都督府分权,枢密院成立之后,文官都掌握了军队的调兵权——
所有军队的指挥调动,都要通过枢密院。
袁可立能够保证,所有兵部大臣,都会在廷议上支持这份方案。
但是其他大臣是否支持,他就不确定了。
因为这份方案,对政务院的权力进行了削夺。在政务院之外,又成立了大理院和理藩院。
大理院不用多说,是由大理寺转变的。
皇帝把司法权从政务院独立出来,单独成立一院。
而且大理院的权力还有点大,六科给事中被并入,有权力审查所有衙门的命令,判定它们是否符合礼法——
刘宗周重制礼乐后制定的礼法,将会由大理院执行和维护。
对于不合礼法的命令,大理院有权封驳。
可以说,这是级别更高的给事中,能制衡其它所有衙门。
并且皇帝还要求,大理院高级官员要像都察院那样,由大臣提名候选人,皇帝直接任命。
理藩院同样如此,皇帝把宗藩、内藩、外藩、外交等事务,都放在了里面。
并利用之前臣子不注意获得的境外戒严权力,可以用不经过内阁的中旨直接管辖理藩院。
袁可立能够想到,内阁和政务院的官员必然有意见。
因为大理院和理藩院分的,是他们的权力。
他料想得不错,韩爌看到大理院和理藩院的设定后,就对这份方案颇为不满。
同属于东林党的钱谦益更是直言:
“这是陛下对韩公提出的政务院不满,用大理院和理藩院分权。”
成基命等人点头,同样如此认为。
韩爌提出的政务院,差点让皇帝打算设立的枢密院胎死腹中。
这个五院方案,就是皇帝的反击。
之前韩爌提议设立政务院,就是为了让内阁继续高高在上,政务院和枢密院、都察院相制衡。
如今皇帝同意设立政务院,同时增设大理院和理藩院,看似制衡的机构更多,其实却在分内阁的权:
大理院合并了六科给事中,能对内阁和六部的命令进行封驳。
理藩院更是完全由皇帝独裁的机构,不需要内阁大学士写票拟。
这两院增设之后,不但政务院权力被削减。内阁也受到限制,被大理院制约、被理藩院分权。
这和韩爌的本意,可谓相差甚远。
想着其中的权力差别,韩爌沉默了许久,向众人道:
“诸位,陛下已经把这个方案交付廷议。”
“到时候是支持还是反对?”
作为内阁大学士,他是不能够参加廷议的。
但是作为东林党的领袖,他能影响许多人。
这也是以前东林党声势浩大的原因,他们在廷推和廷议上,能轻易干翻那些一盘散沙的人。
如今皇帝控制着在朝堂上使用东林党,但是东林党的影响力还是很大,能影响很多亲近他们的人。
成基命此时说道:
“这份五院方案,是由设立枢密院引发,陛下让兵部尚书袁公主持廷议。”
“我看兵部的大臣,多半是支持这个方案的。”
“他们这些日子,都在谈设立枢密院。”
从一部变成一院,院下还要设部。兵部官员的兴奋可想而知,他们都有机会趁着这个机会升官,单独执掌一部。
而且后世的枢密院历史上,也会留下他们的名字。说他们在开设枢密院时,留下什么样的功绩。
朝堂上的文官,大多也不会反对枢密院设立。因为这代表着,文官彻底掌握住兵权。
要不然这一个多月,也不会没多少反对的声音。
所有的文官都知道,枢密院设立对他们的意义:
这代表着皇帝放弃了用武将制衡文官,而是从文官中分出人员,让文官之间相制衡。
文官再也不用担心,回到国初那个武将掌权的时代。
之前韩爌也不是反对设立枢密院,而是反对分内阁的权,所以他提出同时建立政务院。
如今皇帝倒是答应政务院建立了,但是又提出增设大理院和理藩院。
而且五院绑定,要设就一起设。
韩爌琢磨着其中变化,感叹道:
“当今陛下,真是善于用权啊!”
“我看这份方案,多半会被通过。”
方案中大理院的事情,有都察院的先例在前,群臣应该会接受皇帝对这个衙门的官员拥有任命权。
而且刘宗周等负责重制礼乐的官员,更是会支持大理院设立——
因为大理院的职权,就是维护礼法。
理藩院则因为这个衙门所拥有的权力,皇帝现在就掌握——
之前皇帝就利用群臣的不注意,利用境外戒严,攫取了这个权力。
如今不过是规范化,设个衙门负责。
甚至,因为设立衙门后必然会有文官加入,很多文官还会欢欣鼓舞,加强对这些事务的影响力。
而在韩爌看来,留个皇帝能直接管辖的衙门,也能让皇帝发泄旺盛的精力。不至于把精力集中在军政事务上,一直琢磨着和文官夺权。
至于理藩院夺取了礼部主客司的权力,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在他看来,这不是什么重要的职权。
当今礼部尚书温体仁,更不会反对皇帝。
这样算过来算过去,反对五院方案的大臣都不多。
甚至韩爌自己,都能够接受这个方案。
所以,他在思虑之后,还是没调动朝堂上有限的东林党人,反对这个方案。
只是上了奏疏,对五院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无奈皇帝根本就不给他讨论的机会,坚持把这个方案近期举行廷议。
他和很多不满意的大臣也只能捏着鼻子,同意这个方案。
十一月十一日,袁可立主持的廷议上,在兵部官员的极力支持下,五院方案顺利获得通过。
从此朝堂机构,会按这个方案调整。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五院改制。
内阁首辅黄立极被皇帝任命总揽此事,主要负责理藩院。
内阁次辅韩爌协助,主要负责大理院。
兵部尚书袁可立,主要负责枢密院。
政务院则不设主官,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
甚至都没有政务院印,六部等衙门仍旧分管自己的部门。
只是因为五院级别被皇帝统一定为正一品,政务院领头的六部尚书等官员,理论上能升为正一品——
五院平常以正二品官员主事,但可以由更高品级的大臣担任。
都察院也因此升格,从正二品衙门升为正一品衙门。
朱由检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想把一些致仕大臣任命在自己掌握的理藩院。让这些人发挥余热,牵制一下掌权的内阁大学士和九卿——
理藩院掌院所拥有的权力,相比后世的美国国务卿也不遑多让。
有能力的大臣担任这个职位,完全能成为朝堂上最重要的官员之一。
可以说,这五院的设立,朱由检虽然刚确定没多久,其实却大多早有想法,甚至可以看做是去年机构调整的延续。
大部分衙门也打下了基础,调整起来有条不紊。
但是有一个朱由检没想到的变化,那就是大理寺被升为大理院后,九寺少了一寺。
一些大臣对六部八寺的说法不习惯,提议增设一寺。
户部尚书毕自严就提出,应该把太府寺的农业事务分开,另外成立司农寺——
现在的太府寺职权实在太大了,几乎和户部相当。所以他提议分权,把农政总署、粮食总署分出去成立司农寺。
朱由检考虑之后,同意了这个提议。
一是农业事务确实重要,值得单独设立一个衙门。
二是六部八寺确实不好听,九寺更加符合古制,更容易让官员接受。
而且多出司农寺卿后,小九卿也不用翰林院掌院凑数,直接把九寺正卿列上去就行了。
朝堂上很多官员,也因此赞同设立司农寺的提议。
户部自此之后,分立出太府寺和司农寺。一共三个衙门,执掌大明国计。
还有人仿照前宋的称呼,把三个衙门合称为三司。负责的官员称计相,也就是三司使的别称——
当然,因为太祖明令禁止设相,更多的还是被称为计臣。
政务院户部尚书,也被视为事实上的宰辅,经常被加从一品弼政大臣衔,成为兵部尚书权力被削弱后,新的九卿领袖之一。
(调整后户部及其督导的太府寺、司农寺合称三司,或者说三计司,和三法司区分)
第一任司农寺卿,还是由郭允厚担任。
因为他喜欢大司农的称呼,而且对农业事务更擅长。
所以他主动放弃了权力相对更大的太府寺卿,担任司农寺卿。
空出来的太府寺卿,则由专督钱法侍郎董应举转任。
这个之前负责钱法事务的侍郎,刚刚担任太府寺卿,就上了一份奏疏,提议设户部银行,专门负责银钱收支和转运。
奏疏中,董应举列举了户部银行设立的必要性,以及这一年来顺天府赋税征收时,顺天银行发挥的作用。
认为应该仿照顺天银行,设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并且在各地设立分行,负责当地事务。
他之前负责的钱法事务,同样应划入户部银行,负责货币铸造和发行。
这份奏疏,在外廷引起什么动静不好说,但是朱由检看到后,却是一声长叹:
文官的进化速度,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快。
之前内府监银行独揽金融业的局面,已经不可能继续。
自己还需要再找个钱袋子,为接下来的戡乱和救灾准备钱粮。(本章完)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769147/11110692.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