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 > 第221章 朱高炽:我只当了九个月皇帝?

第221章 朱高炽:我只当了九个月皇帝?


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

  宦官集团不仅被引入参政,政治势力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强化了皇权和专制统治。

  锦衣卫加东厂,使朝廷侦察工作日益严密,宦官也由此得以上下其手。

  为防范驻防军将专权,成祖派宦官赴外地监军,甚至委派宦官出任军职统军镇守。

  出使外国也虑臣僚不忠而任用宦官。

  《明史》记载:从永乐年间开始,宦官得有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宦官成为皇帝的耳目和心腹,明朝的心腹之病不可免了。

  如果说,内阁的设置,开始了阁臣执政的端绪,宦官的倚用又开创了内臣干政的恶例,影响是深远的。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

  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

  永乐朝内阁文臣虽只是正五品,从职权上看也仅备顾问,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自中书省废除后,中央机构在结构上的脱节,终明一世没有被废除。

  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着。

  明成祖在审判制度上的创举颇多,审慎用刑,复行死刑五复奏,并以“令”的形式将其确立为法律制度,且良好地落到实处;各省死囚百人以上者,派遣御史去地方决囚;外地死囚亦可以赴京师会官审录,扩大了会审的对象范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冤假错案。

  明代的热审始于始于永乐二年(1404年),即在夏季炎热时集中审理罪犯,除犯斩、绞罪立即处决之外,其余徒、流以下罪犯,都令所在发遣减罪,以免罪囚在狱中淹滞而死。

  热审的开创性实行,发挥了源头作用,推进了明代恤刑制度的发展。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

  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

  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永乐四年(1406年)五月,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北京的营建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

  永乐九年(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

  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大运河重新畅通。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

  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从此,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今天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就是当时奠定的,整个北京城布局严谨,极为壮丽,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的杰作。

  北京新都城的建筑物在“规制”上遵循南京,是汉族政权的文化延续,除此之外,从拱卫京师的塞上长城,到富丽堂皇的紫禁城,以及南北贯穿、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北京在整体风貌上与因势就形、自然布局的南京有了很大的区别。

  明成祖由掌握军权而夺得皇权,深知军兵的重要。

  尤其是京师的军兵,更是皇权的重要支柱。

  明太祖时,京师设有京军,是最精锐的兵力。

  洪武四年(1371年)统计,共有二十万七千八百余人。

  但其中精锐,据说只有七八万人。

  京军分编四十八卫,由五军都督府统领教练。

  明成祖为加强京军,在京师组建三大营。

  一是“五军营”,即原由五军都督府教练的军兵,分为步兵与骑兵两个兵种,包括京师卫所军和各地抽调来京的班军。

  二是“三千营”,由边境少数民族即所谓“边外降丁”组成,主要是骑兵。原来只作为仪仗,后来主要用于巡哨。

  三是“神机营”,用火器装备起来的步兵军团。

  据说当时采用安南神机枪的制造方法,制成神机枪和神机炮两种火器,炮利于守,枪利于战,神机营成为作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

  三大营都设有“提督内臣(宦官)”或“坐营内臣”,另有武臣及坐营官、司官、把总。

  神机营还设有“监枪内臣”。京军三大营兵多用于朝廷的重大军事行动,平时扞卫京师。

  朱棣对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指挥系统和沿边兵力部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改善。

  在此基础上,以京军为后盾的分地防御的边防格局初步形成。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乐三年(1405年),全国税粮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

  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691,312,600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原本淤塞的大运河会通河段全面疏浚,明朝停止海运,改由大运河漕运,由陈瑄负责,驻节淮安。

  从此,长达1794千米、沟通五大水系、跨越十个维度的大运河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期,成为明代都城北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明史》记载:“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

  当时,江南漕船沿大运河抵达淮安后,须通过陆路运输翻过河坝,再经淮河抵达清河,既辛苦又花费巨大。陈瑄自淮安城西管家湖起,开凿二十里河渠,命名为清江浦,将湖水导入淮河,并修筑四座闸门,定时启闭,大大节省了挽运之苦。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为标榜文治,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

  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

  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

  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

  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

  全书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

  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明成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

  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成功地登基为帝,他认为是真武大帝保佑了他。

  于是开始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费时十二年之久,在武当山建成了9宫8观,72岩庙等33处大型建筑群。

  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还修成39座桥梁,12座亭台,形成了明代诗人洪翼圣所说的“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光,林岫回环画境中”的宏伟景象。

  此外,还铺砌了全山的石道,使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

  据说当年武当山最鼎盛时,道士曾达到2万之众。

  道观殿阁与山色风光浑然一体,使武当山成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

  在华夏众多的名山之中,如此大规模地规划和建造雄伟的建筑群,除武当外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朱棣崇奉真武神,大修武当山宫观,扶植武当道教,这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

  朱棣这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丝毫不亚于当年的洪武大帝朱元璋。

  在对后世子孙所作的功绩方面,朱棣的功绩也是最大的,但质疑声和骂名也是最多的。

  当朱棣看完自己未来的人生之后,原本压抑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

  “朕确实是造反起家,算不上真命天子,但朕做的一切都问心无愧,死后也有颜面去见祖宗了!”

  朱棣这些年承受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扛过来的。

  但现在他很放松,那些该放下和不该放下的他都放下了,今后不会再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此刻天幕已经介绍到了大明的第四位皇帝。

  第四位皇帝: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开国元勋徐达之女仁孝文皇后。

  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于中都凤阳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

  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城。

  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

  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

  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蒙古,朱高炽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朝无废事(朱高炽监国)。

  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侍,阴谋夺嗣。

  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

  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赦免了明惠宗朱允炆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

  调整统治机构,提高阁权,使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重要机构。

  洪熙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  。

  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

  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的延续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十二日去世,终年48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855532/11110902.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