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朱元璋:我这一生如履薄冰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
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
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
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
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
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暂缓称王 秘扩实力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
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
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元璋本不甘受制于小明王,但考虑到韩宋势力强盛,可借助其威势,遂以龙凤纪年号令军中。
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
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
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
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
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
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
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
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
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
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
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
趁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
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
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
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
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
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
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
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
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
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
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
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攻灭陈汉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鄱阳湖之战形势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
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
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
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
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
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
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趁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把他们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
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 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
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
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之战。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步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
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吴元年”。
平江之战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
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
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
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
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失败被俘后,自缢而死,东吴灭亡。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
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分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
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
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
死者像祀,生者虚位。
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兵进攻北元。
明军此次北征,三路皆胜,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逃到漠北,其子买的里八剌等被俘。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
又称岭北之战,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但因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冯胜放弃了甘肃。
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
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
大军渡过胪朐河,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
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
结果是战胜纳哈出,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
辽东从此完全纳入明朝版图。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
四月十二日,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获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捕鱼海之战后,有大批降人居大宁都司,因边将市马,拂其所欲,即叛而去。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以周兴为总兵官,进讨也速迭儿,追至彻彻儿山。这次远征塞北,搜捕残敌,大败之,“弭绝边患”,自是不敢进边牧马者十余年。
除了北伐外,朱元璋亦陆续平定中国其他地区。
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同时,朱元璋派胡美由陆路进入福建,汤和和廖永忠所带的水军从海上进攻福建和广东,降服割据势力陈友定、何真等,接着攻取广西。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从东面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年底平定陕西。
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夏,取四川。
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消灭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降服大理段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确立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徙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
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
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
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
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
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成年者七十余人被杀。
着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
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
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而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蓝玉下狱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
受此案株连被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
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
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
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855988/11110907.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