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朱高燧:爹,您别忘了大明战神!
大明位面。
朱元璋在位时空。
此刻的朱元璋非常烦躁不安,因为这仁宣之治看上去虽然很不错,但是皇帝短命可不是好事啊!历史上有太多的王朝因为皇帝短命而大乱!
“看来老四这一支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啊,难道大明就选不出好的继承人了么?”
朱元璋仰天长叹一声,自从朱标死后,他的内心就一直紧张不安,因为朱允炆才能有限,即便经过他的削藩压制,对方将来也不一定能够斗得过那些叔叔们。
事实证明朱允炆确实不是可堪大用之人,所以朱元璋就有了直接将皇位传给朱棣的打算,这样也能化解未来的靖难危机。
可是当他看到朱棣三个儿子争的头破血流,传下去的两个皇帝虽然有些才能,却都非常短命,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让大明变的更加强盛?
但如果不选择朱棣,他又该选谁呢?
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去除幼年早夭和英年早逝的,再除去那几个没什么才能的,能选的就没几个了!
而且朱棣也算是大明朝除了自己以外最有才能的皇帝了,所以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直接传位于朱棣,不过朱棣今后可不能再把皇位传给朱高炽了!
对于一个王朝而言,一个皇帝可以平庸,但不能短命!
因为即便皇帝像阿斗一样无能,只要有忠心能干的大臣辅佐,这个国家依然可以蒸蒸日上!
可一旦皇帝是个短命鬼,这个国家就会陷入立储风波,轻则动摇国本,重则直接断送江山社稷!
……
朱棣在位时空。
此刻的朱棣也意识到了这个很严重的问题!
虽说仁宣之治使大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阶段,对于一个王朝来讲,兴盛虽然是好事,可如果兴盛之后带来的是急速衰败,那就变成坏事!
所以朱棣直接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召集在了一起。
“老大、老二、老三,刚刚天幕播放的内容你们应该也都看到了吧?”
“看到了,都看到了!”
赵王朱高燧立刻笑着回应,在他想来,老爷子这个时候突然把他们兄弟三个召集在一起,肯定是要商量大事,估计十有八九是要更换太子的人选了!
相比之下,朱高燧和朱高炽都显得没那么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老爷子这个时候把他们召集过来可不是什么好事!
朱高煦心里想的是老爷子会不会直接将他斩草除根?毕竟太子短命,现在朱瞻基这个好圣孙也活不长久,只有杀了他和老三,才能让老大他们这一脉传承下去啊!
老爷子之前经历过靖难,对这里面的事情看的很透彻,所以对方直接选择杀了他和老三,朱高煦心里也不会有任何的意外!
一旁的太子朱高炽同样忧心忡忡,因为他自己短命也就算了,毕竟后面还有瞻基这孩子守着大明江山,而且仁宣之治也是得到了后世子孙认可的,这本来没什么问题,可谁能想到他儿子朱瞻基竟然会这么早的英年早逝!
以他对老爷子的了解,对方可以容忍他这个病痨短命鬼,但决不能容忍大明的皇帝连续出现两个短命鬼!那样就会乱了江山社稷的根基啊!
而且朱高炽还记得在自己儿子朱瞻基之后,当皇帝的是朱祁镇!一个彻彻底底的败家子啊!
前些天朱高炽和朱瞻基好不容易哄的老爷子开心,并且保证不给以后的孩子起名朱祁镇,这才让老爷子心里放松了一些。
可是现在老爷子看到朱瞻基如此的短命,估计很可能会改变心意啊!
……
就在朱高炽和朱高煦心里忐忑的不知道要如何回答的时候,朱棣又冷笑着说道:“老大、老二,你们两个怎么不吱声啊?”
“爹……”
“叫朕皇上!”
“父皇,儿臣之前正在床榻上养病,对外界的关注并不多,所以不太清楚刚刚天幕上都出现了什么情况?”
朱高炽灵机一动,直接装病,就说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这样也好看时机说话。
“哼!你这病秧子也没几年活头了,你可别走朕的前头了!”
“父皇,这……”
朱高炽尴尬的笑了笑,此刻说什么都是不对的,如果他说自己一定努力活,这就等于变相的咒朱棣早死!
如果他说自己时日不多,估计老爷子马上就会借题发挥,弄不好要以此为借口夺走他的太子之位啊!
朱棣也知道朱高炽心里在想什么,不过他话锋一转,直接对一旁的汉王朱高煦问道:“老二,你不会也没有看天幕吧?”
“爹,儿子肯定看到了,只是儿子命苦,再多的委屈也只能往肚里咽!”
朱高煦直接打起来感情牌,要不然他今后根本就没机会翻身啊!
“呵呵,你小子命苦?你有什么命苦的?难道天幕说的不对?你小子不想当皇帝?”朱棣冷笑着反问道。
“爹,儿子做人坦坦荡荡,不喜欢虚伪的藏着掖着,儿子是想做皇帝,但是儿子知道尊卑,知道大统,知道长幼有序,您看天幕上的介绍,您龙殡归天之后是太子做的皇帝,太子死后是朱瞻基做的皇帝,儿子从未做过出格之事啊!”
“嗯?你没有做过出格之事?天幕上说了,你和老三密谋造反,还想谋害朱瞻基,难道你心里没有想过谋反的事情?以你的性格干不出这种事情?”朱棣又笑着反问道。
“爹,天幕上说您在世的时候我和老三谋反了吗?”
“没有。”
“爹,在儿子心里,您永远都是万世景仰的永乐大帝,儿子永远都不会造您的反,但如果是太子和太孙当了皇帝,儿子连这种想法都不能有么?而且如果儿子真的谋反了,您觉得以这老弱病残的父子二人,是我和老三的对手么?”
朱高煦此刻的脑子还是比较灵活的,他一方面对朱棣表忠心,一方面也承认自己有野心,不过他还表达出自己未来没有谋反的意思,因为如果他和朱高燧真的谋反,这朱高炽和朱瞻基根本就挡不住他们!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也不禁有些明悟,因为他知道历史这种东西本来就是由胜者书写的,朱瞻基很可能是以谋反的借口想要除掉自己的两个叔叔啊!
朱高煦看到朱棣的脸色有变,马上又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哭诉道:“爹啊!您之所以把皇位传给大哥,无非就是觉得大哥仁义,将来不会对我和老三赶尽杀绝!但是您听过知人知面不知心么?您知不知道这天底下最无情的就是老大他们这种假仁假义的读书人!您的好圣孙到最后可是要把儿子罩在铜缸里用炭火燃烤死啊!”
此话一出,一旁的朱高炽暗叫不好!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朱棣虽然表面上心狠手辣,但内心深处却很柔软,尤其是在他心里,家人一直都是他的软肋!
朱棣这些年之所以要让他这个体弱多病的儿子做太子,就是看中了他的仁义,知道他当了皇帝会善待其他兄弟!
可是朱高煦说了这些话之后,就等于瞬间突破了老爷子的心理防线,估计这次老爷子很可能要改变主意了!
此时的朱棣深吸一口气,不禁自嘲的笑着说道:“好圣孙可旺三代,结果他却把他二叔给烤了?我这辈子到底是造了什么孽!竟然生出你们这群狼心狗肺的不肖子孙!”
朱棣越说越火大,突然有些头重脚轻的站不稳了!
眼尖的朱高燧赶紧上前搀扶朱棣,然后又一本正经的安抚道:“爹,您老别生气!气大伤身啊!这天幕不是还在播放么?咱们先看看未来的情况再说吧!”
朱高燧也不傻,他记得朱瞻基把皇位传给了朱祁镇,人家朱祁镇可是大明最有骨气的叫门天子啊!老爷子一会儿看看这位瓦剌留学生的大明战神的丰功伟绩还能不改立储的心思?这可是他朱老三时来运转的好机会啊!
朱高燧不提还好,他一提到观看天幕,朱棣气的肺都快炸了!
“滚!你们都给老子滚!现在天幕上是不是播放的大明战神?朕不想看到这些杂碎!”
“爹您息怒啊!儿子已经吩咐过瞻基这孩子了!第一胎只要生下来是带把的就直接溺死!往后的孩子绝不起名朱祁镇!咱们大明的未来一定会改的!”
“逆天改命?老子不用从你孙子这里逆天改命!老子直接把你给改了!”
朱棣气呼呼的将桌子上能砸的东西全都砸向了朱高炽他们三个,如果不是因为有郑和在一旁拦着,估计这三个家伙都得脑袋开花!
……
此时天幕上已经开始播放朱祁镇这一生的详细事迹。
大明第六位皇帝: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朱祁镇早年被册立为皇太子,九岁继承皇位,改元正统。
初由内阁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祖母张太后在幕后施加影响力。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去世后,朱祁镇所宠信的司礼太监王振弄权干政,开启明代宦官专权的先河。
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首领也先犯明,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全军覆没,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也先继续挟持朱祁镇作为人质,兵临北京城下,于谦、石亨等击退也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其时,朱祁镇之弟朱祁钰已被立为帝,也先认为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在朱祁镇被俘一年后将他释回。其后朱祁镇被朱祁钰软禁于南宫,严加防范。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等乘朱祁钰病重之机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杀于谦、范广等。
此后朱祁镇逐渐起用文臣李贤等,排斥“夺门”功臣,经过曹石之变,朱祁镇于天顺五年(1461年)才完全掌权。
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驾崩,享年三十八岁,遗诏废除嫔妃殉葬制度,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朱祁镇即位后,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虽未垂帘听政,但“委政阁臣,从中主之”,仍发挥其影响力。
朱祁镇从正统元年(1436年)三月起通过经筵学习经史 ,政务则委任号称“三杨”的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勋臣张辅和礼部尚书胡濙。
另一方面,王振因受到朱祁镇的宠信而迅速升职,在朱祁镇即位八个月后就被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与掌握票拟权的阁臣互相制衡。
王振起初不露声色,并与“三杨”为首的辅政大臣关系融洽。
他曾在张太后带着朱祁镇去功德寺拜佛时巧妙阻止此事 ,又在朱祁镇与宦官踢球时进行劝谏,由此博得“三杨”的好感。
太皇太后张氏也注意裁抑王振,曾在正统二年(1437年)召见“三杨”及张辅、胡濙,要求朱祁镇听他们的话,一切事务必须五人赞成才可施行,随后王振进入,太后即以宦官“祸人家国”为由要赐死他,朱祁镇跪地为之求情,王振才免于一死。
“三杨”等本身不具备压制王振的能力与气魄,因此王振的权势即使在正统前期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正统四年(1439年),王振裁决杨士奇和杨溥之间围绕廖谟杖杀驿丞案的纠纷,令太后满意,从此王振日益膨胀,内阁凡有纠纷,都由他裁决。
此外,王振还不断教唆朱祁镇对大臣采取严厉态度,先后借故惩置了王骥、吴玺、魏源、何文等官僚,并处罚了没有及时弹劾的言官。
言官鉴于朱祁镇的态度,也频繁参劾大臣,王振借以立威于群臣。
王振好大喜功,在朱祁镇初立时就劝其“右武”,并在朝阳门外的阅武将台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正统六年(1441年),王振又怂恿朱祁镇对云南麓川土司思任发用兵,张辅也强烈支持,杨士奇、何文渊及刘球等臣僚反对无效。
麓川之役由兵部尚书王骥主持,思任发在第二年兵败逃往缅甸,明军继续攻打缅甸,迫使缅甸交出思任发。
虽然廷议主张趁机招抚,但是朱祁镇和王振坚持要其到京师请罪,否则继续讨伐,至正统十四年(1448年),王骥才班师回朝。
……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855994/1111089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