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免费阅读小说 > 第421章 ,置换封地与应对手段

第421章 ,置换封地与应对手段


徐凡能接受他们贪,但很难接受汉吏蠢成这样,5万钱就盗空了10万石的粮食,他究竟是怎么算数的,一钱就弄走两石粮食。

    要是汉吏都是这样的蠢货,徐凡就担心自己粮仓,还有多少物资存在?

    萧何解释道:“奸商向仓吏保证,这些粮食只做周转,赚取的利润他们平分,朝廷要是查账,他会把粮食再运回来。”

    “但实际上那个奸商卖粮食的钱,用来建设纺织作坊,结果在这次的经济危机中作坊直接倒闭,根本没有钱再回购粮食,最后他们才铤而走险,想火烧粮仓。”

    徐凡摇头道:“我大汉的科举还是有待改进,这样的傻子都能考进来,朕很担心那些汉吏的素质。”

    萧何并不理会徐凡的抱怨,而后继续道:“陛下,从这些事就可以看出,我大汉的仓储系统应该整顿一番,这些硕鼠也应该捕杀一些。”

    徐凡道:“命令御史大夫吴广,组建巡查御史团,清查大汉的仓储系统,这些硕鼠有一个算一个都不要放,他们的家人全部流放南洋。”

    萧何道:“遵旨。”

    大汉历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建章宫,贤者大会。

    丞相萧何整理了昨天他们谈话的内容和数据,连夜写完一个屯垦的提案,这其中讲了大汉现在遇到的危机,以及为什么要屯垦,屯垦对大汉产业的意义,新组建的屯垦令,以及朝廷强制屯垦的法令,屯垦费用的来源与资产税法令,额而后又详细介绍了阶级式资产税征收方式。

    一时间轰动了整個贤者会,这贤者会开的开的,怎么开成了加税的会议。

    英布吃惊问道:“陛下,我等诸侯也要缴纳这笔税赋?”

    要知道英布的家产可不小,即便是从明年开始征收资产税,一年下来也有小一亿,他是诸侯王也扛不住如此大的损失啊。

    徐凡道:“你们已经缴纳了十分之一的封建税,这笔资产税与你们诸侯无关。”

    在旁听贤者会的大汉诸侯松口气,不怪他们如此紧张,要真按照这个方式征收的话,他们大部分都要收掉三分之一的税收,再加上前面朝廷征收的十分之一的封建税,他们一个诸侯国一小半的税都要被朝廷,即便他们对天子再忠心,也扛不住这样收税。

    葛婴问道:“陛下,我大汉境内有封地,乃至虚封的贵族是不是也要缴纳这笔资产税?”

    徐凡道:“只要在大汉境内经营的赚钱的利润要收税,包括朕也不例外,但朝廷给你们的年金不用缴纳。”

    对大汉境内的贵族肯定是不能开这个口子的,要不然的话明朝的挂靠了解一下,到时候大汉的作坊主,只怕要异化成为贵族作坊主了。

    听到天子这话,大汉的贵族脸色极其难看,他们赚的钱要收走三分之一,早知如此还不如在海外分封诸侯国算了,但偏偏天子又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堵住了他们的口,连大汉天子都要交这笔税,他们这些诸侯难道还能比天子更加高贵。

    蒯彻听到天子这话也是眼冒金星,虽然今年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再加上他们的纺织作坊大量更换蒸汽纺纱车,纺织机,他今年亏空了5000万钱。

    但危机已经过去了,他危机之前的收入达到了一亿两千万钱,按照朝廷这个税收,他光上缴的税金就超过了5000万钱,这还是他的作坊嘛,这根本是在为朝廷打工啊。

    他本能想要反对,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了,这个法令最开始的源头虽然是秦泊,但明显是天子弄出来的,毕竟也只有天子敢得弄出得罪天下所有人的法令,否决天子意见下场是什么,七年前的贤者已经给他们做出了榜样了。

    蒯彻脸色凝重道:“陛下屯垦法令关乎整个大汉百姓,我等需要细思量才好做出决断,小民提议先休会,让我等商议之后再做表决可否?”

    徐凡道:“可!”

    于是十六日的贤者会在萧何念完一个法令提案便结束了。

    贤者会一结束,英布这些诸侯就找到徐凡道:“陛下这资产税也太高了,这不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田赋,这天一下有几个人能扛得住如此高的税赋?”

    英布此时都是感到庆幸的,这税真要征到他们头上,虽然他们不敢造反,但绝对要摆烂了。

    徐凡没好气道:“每年赚一百万钱以上的人那是民吗?我大汉以民为本,自然要照顾普通百姓的利润,不征收这些每年赚几十上百万钱的有产者,难道征那些一年连3000钱都赚不到的农户吗?

    教导过你们多少次,朝廷就要像那天道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样国家才能稳定运行,人之道,以不足奉有余,整个诸侯国都剩下那些虎豹猛兽了,这样的国家岂能长久。”

    英布这些人认可的点点头,他们统治一方国主,更加的认可徐凡的想法。

    当然同时他们也是徐凡的部下,面对朝廷不利于他们的政策他们又会反抗,他们处于君主和臣子二象波动。

    “而且朝廷的屯垦令对你们这些诸侯也是有好处的,大汉的百姓一直待着中原,你们这些诸侯国的领地什么时候才能变得和大汉一样。”

    葛婴苦着脸道:“但这对我等这些留在大汉境内的兄弟,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兄弟们努力了好几年才开垦出来的土地,置办出来的产业,这才赚了几年钱朝廷就要砍一刀。”

    徐凡道:“有什么不公平,各地诸侯为大汉开拓家园,他们本就出力了,你们留在大汉境内的贵族,各方面的待遇都比境外诸侯要好,他们出了力,你们出钱,朕看来很公平。”

    英布笑道:“伱看某为了开拓黔中,整个人黑的跟煤球一样,农忙的时候还要自己当牛去开垦田地。你以为想建设一个诸侯国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陈晓沉重道:“某为大汉开拓家园一年要出击几十次,清剿南中的野人部落,征战在南中的野林当中,跟着我的子弟兵已经死了好几千人了,他们都是被南中的深林吞没,开拓之艰辛又是你们这些待在大汉境内的贵族能想象的。”

    吕臣道:“要是你们觉得不满,干脆让出封地,也向朝廷要一块诸侯领地如何?想来天子应该是会同意的。”

    徐凡看着葛婴道:“朝廷在南洋有万岛,但因为出海屯垦的百姓太少了,这些岛屿不是无人岛,就是野人居住,朝廷根本没办法控制。

    你们要是有这想法,朝廷可以一比十匹配你们的封国,为了鼓励你们开拓,朝廷可以在前十年不收你们的封地,让你们用地上的收益来开垦新的诸侯国。”

    大汉历十二年的天下和大汉三年历的天下已经完全不同了,经过多轮的清洗,原本战国贵族豪强已经被大汉清洗的十不存一,大汉新豪强体系在快速成长。

    原本贵族镇压天下,但现在大汉的这些贵族已经成为了地方上新的地头蛇了。他们通过贵族体系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干涉地方汉吏的施政。

    说大汉的这些贵族是毒瘤还有点过分,但他们说是地方上的既得利益者却一点也不为过,对大汉朝廷而言,这些人肯定会成长起来的,对大汉地方府衙终究会有影响,而且大部分都是不好的影响。

    大汉的贵族好歹是自己人,这天下也是他们打下来的,这些利益也是他们应得的。

    但要是让出位置,更加有利于大汉内部的阶级流动,这对整个天下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徐凡也是乐意看到大汉的这些贵族,把自己十几年攒下来的财富,投入到新的领地开发当中,他们空出来的土地可以开启新一轮均田,创造几千上万个可以给大汉纳税消费的中等家族。

    打击豪强,制造中产阶级一直是徐凡这十几年来执政的理念。

    陈晓惊讶道:“封国在南洋?你们真赚翻了,运气好,发现矿产后代可以吃几百年,即便运气差没有这些矿产,哪怕种一些棕榈油,弄点椰子回大汉也能发家致富。”

    有银矿,香料,铜矿,珍贵的木料,南洋在天下人看来,是一座拥有无穷无尽宝藏之地。

    而且不说这些珍贵的特产,即便是种植经济作物也是利润丰厚。

    像这两年大汉兴起铁锅炒菜,鲸油,豆油,花生油开始全面进入大汉百姓的餐桌市场,而这两年棕榈油开始异军突起,以及价格低廉,产量大,成为会稽郡等沿海百姓主要的食用油料,大汉的百姓已经发现,只要油吃多了就能减少粮食的摄入量,吃油比吃粮食更加划算。

    棕榈油已经成为了南洋群岛诸侯最重要的经济特产,他们一多半的收益都棕榈油,棕榈树在经济作用的价值上已经超过了甘蔗,成为大汉第一经济作物,为南洋诸侯赚取丰厚的利润。

    葛婴想了想苦笑道:“只怕兄弟们都不愿意去吃这个苦。”

    留在大汉国内的这批贵族,大部分也没有那种雄心壮志要开拓一个诸侯国,要不然当初他们也不会想留在大汉境内了。

    现在在大汉又养了十年,战争时期养出来的雄心更是消除了一大半,更加不愿意去开拓了。

    陈晓道:“那这就没办法了,你们不愿意主动开拓,那就多出一点钱给那些愿意开拓的人。”

    徐凡看向葛婴道:“你愿不愿意去南洋?”

    葛婴道:“要是天子希望末将去,末将就去南洋。”

    徐凡道:“朕希望你去南洋给兄弟们起表率作用,他们还年轻,不应该留在大汉荒废,而应该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

    虽然徐凡已经为用经济赎买大汉贵族的封地做准备,毕竟后世那些贵族如何被有产者推翻,不就是他们先用钱来贵族穷奢极欲,以至于入不敷出欠下了天量的债务,最后这些贵族只能用自己的封地来偿还债务,徐凡现在只等那些二代成长。

    但要是这些贵族愿意置换领地,他也是乐意见到,把大汉境内开发好的土地分给普通百姓,这些诸侯再到大汉之外去开发新的领地,可以说是双赢的事情。

    葛婴点头道:“既然陛下同意,末将这就和朝廷交换封地。”

    葛婴的封地在薛郡鲁县,差不多有两百万亩的土地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这些土地倒也不全是田地,也有湖泊,林地,山丘。

    但如此庞大的封国已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薛郡有上万人为葛婴赚取财富,要是葛婴分封南洋,薛郡可以多出几千农户。

    话分两头。

    蒯彻这些大作坊主各个脸色沉重的能滴出水来,虽然法令是丞相提出来的。

    但他们全部明白这就是天子根据秦泊上书弄出来的法令。这才是他们感到最为难的地方,有天子背书,谁敢反对?

    王家家主王哲怒道:“朝廷在我等贩卖货物的时候已经征收了三成的税,现在还要征收三成的资产税,干脆我等把作坊卖给朝廷算了,也省的为朝廷打工。”

    对普通的百姓而言,百万钱简直是个高不可攀的数字,但对漠南商社的大作坊主而言,这个不过是他们几天的收益。

    令狐礼道:“我等联络其他贤者否决这个法令。”

    蒯彻没好气道:“你忘记七年前的事情,我等阻止贤者否定天子的法令,天子为了维护贤者会的威望,的确会承认这个结果。

    但这不代表天子不会用其他的手段来反击,你们自认为我等有能力抵抗到天子的反击吗?那不过是在自找苦吃而已,不要做这样的蠢事。”

    在场的人想到七年前的那场骚乱,但凡天子有杀心,那些贤者必定会人头不保,他们可不敢赌这一次天子有没有杀心。

    令狐礼颓废道:“那我能怎么办,只能为鱼肉吗?早知如此我等就顺从秦泊,不降低工匠的俸禄了,现在我等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工匠的俸禄才几个钱?

    三成五的资产税才是要老命的玩意,在场的人最低也要拿出几百万,最高的有几千万。他们都是大汉的顶级豪商,家产亿万说的就是他们。

    王哲怒道:“秦泊太可恶了,仗着有天子做后台,一直带领墨者欺压我等,秦泊你等着,大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有一天乃公会连本带利的让你偿还。

    蒯彻想了想道:“天子的威望太高了,朝廷的力量太强了,根本不是我的能反抗的。”

    现在大汉这些有产者,他们虽然赚取了丰厚的财富,但他们还不是大汉的主流,地位上甚至比不过汉吏,他们也没有完成两者的融合,可以通过影响汉吏来反抗朝廷的政策。

    用动物界的生态未来形容蒯彻这些有产者,他们就是野猪,狐狸等小型捕食者,他们可以吃肉,但也会被虎豹豺狼吃。

    王哲道:“我等不说推翻这个法律,但难道就没有办法反抗了?大秦事情立下多少法令,但我等不依旧活的好好的。”

    蒯彻想了半天道:“也不是没有办法,朝廷征收的资产税,是以我们盈利征税的,今年我们哪家没有亏个几百上千万,这种情况朝廷是不会征税的。”

    王礼迟疑道:“会长的意思是让我们亏本对抗朝廷的政策?”

    蒯彻点头道:“我们可以暗中减低利润甚至弄出亏损。”

    令狐礼迟疑道:“这等手段只怕瞒不住朝廷,朝廷有上计吏,能计算我等的家产,又有穷凶极恶的税监吏抓税收,谁敢逃税逃一罚十,多少家族被罚的倾家荡产,被迫流放南洋。”

    现阶段大汉的执行力还是非常强的,税监部门就是大汉监督这些豪强最大的利刃,大汉的这些有产者可做到像他们大明的同行,把征税的人打死,还能恐吓住天子,让征税行动不了了之,还敢大鸣大放的写什么五人墓碑记。

    但在大汉可不吃这套,任何敢偷税漏税的作坊主,都会被周勃铁腕镇压,要是敢反抗,周勃就加粗铁棒,直接领兵包围偷税漏税豪强的家族,上全家流放套餐。

    就目前大汉的情况,就周勃的税军可以在大汉的领土上横行无忌,后世的什么锦衣卫,东厂比起周勃的税军那差距不是一点点。

    周勃在大汉作坊主阶层当中属于,闻他名,小儿不敢夜啼的存在。

    蒯彻冷笑道:“为什么要瞒朝廷,我等可以把利润用来购买机器,难道朝廷还不允许我们扩大生产,想干预我们的经营?”

    “正好我等作坊内经蒸汽机的数量不足十分之一,这两年赚的钱,把那些老旧的机器全部淘汰掉,钱都没有赚到,朝廷总不好收我们的资产税。”

    王哲道:“但这也只是饮鸩止渴,拖不了几年,而且我等也不能忘记这次的产能危机,作坊也不能无限扩张。”

    蒯彻道:“那就投资其他行业,朝廷要屯垦,要开拓新的天地,铁制农具就不能少,要建设新的城市,新的房屋,水泥窑,砖石厂就少不了,还有耕牛等大牲口,甚至我等也可以建立一个蒸汽机械厂,抛开朝廷自己研发蒸汽机纺织机,纺纱车。”

    “只要想总是可以找到花钱的方法的,赚钱可能很难,但花钱还不容易。”

    蒯彻的话让所有人思绪大开,对呀,大不了把利润重新置换成产业,购买一艘万料的海船要两千万钱,这半年的利润不就填进去了。

    王哲笑道:“这样说来,这个屯垦法汉对我等还是有好处,大汉开拓了新的市场,我等生产出来的货物才能卖出去。”

    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他们还是能看出这个法令的好处。

    翌日,贤者大汉上,萧何提出来的屯垦法令高票得到通过。

    后面的贤者大会再也没有太多劲爆的消息了。

    常俸叔孙通提出教育公平法令,他认为大汉的学府太过于集中在关中了,不利于地方郡县的平衡。

    同时大汉产业的发展,诸侯领地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学府数量已经难以满足整个天下对人才的需求,大汉的学府应该进行扩张。

    叔孙通提出三年内,河北,中原江淮地区,要建设15座学府,以满足天下对人才的需求。

    叔孙通的提案受到大汉的诸侯,地方郡守和贤者们的热烈欢迎。

    大汉的诸侯同意很简单,他们急缺各方面的人才,要知道他们开垦的诸侯国都是蛮荒之地,需要他们一点点开拓出来,他们需要农牧方面的人才,水利方面的人才,懂各种器械的人才,营造的人才,懂法律的人才,教育的人才,这需要从无到有,建立一套完备的统治制度。

    而像这样的诸侯国大概有几百个,他们对人才的渴望是可想而知的,即便大汉不断扩张学府体系,依旧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所以对于大汉扩张学府体系,他们是极其欢迎的,这就是为他们自己培养人才。

    同样地方郡守,也希望自己的地盘上有一座学府,这些年地方郡守也看出了学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关中就是有这15座学府,每年就有大量的人才涌入关中。这些人才都是从他们地方吸取的。

    要是学府就在他们本地,人才就可以留到本地,要是这些人也能研究出一两个像蒸汽机,水力纺纱机这样的东西,这不就是一个价值亿万的庞大产业,这样的产业在观众这样的地方可能无所谓,但在小郡出现这样一个产业,足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大汉的郡守对关中最妒忌的地方就是,什么新的东西都是从关中最开始流出来的,他们只能啃啃骨头,喝喝汤,但骨头啃多了,他们也想吃肉。

    而对于贤者而言,扩大学府,他们更是举双手赞成,学府扩大招生,他们的子弟就容易考上,他们现在已经富裕无比了,现在就缺一个贵来保护他们的财产。

    而在大汉上行的通道当中,除了考科举就是考学府,这事对大家都有好处,自然高票得到通过。

    (本章完)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3982963/11110697.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