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5章 以静制动
刘备听了逢纪一席话,佩服得五体投地,心中欢喜不禁。这次真是捡着宝了。如果不是袁谭、袁熙兄弟不和,冀州系、汝颍系明争暗斗,逢纪无所归依,绝不会落到他的手中。
智者就是智者,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看得透彻。其实逢纪说的这些他都知道,但他就是没想到这么透,总觉得隔了一层。如果不是逢纪给他点破,他可能永远看不破。
关靖也算是个聪明人,可是和逢纪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刘备再次向逢纪致谢,请教方略。逢纪对刘备说,世家才是天下的根基,不论是人才还是物力、财力,世家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普通百姓连字都不识,他们除了耕战,还能干什么?孙策开设书坊,让普通百姓有书读,这当然是仁政,但仅仅会读书识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治民理政,如何行军作战,这些都需要传承,不是读两本书就能会的,书上也没有。
这些,都掌握在世家手中。
退一步说,就算孙策成功了也没用,因为普通百姓读了书,有了能力,积累了功勋,他就成了新的世家。世家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由普通人一代代的积累形成的。所以,真正的民心指的就是世家之心,有了世家的支持才有胜利的可能。当年世祖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孙策如果想活下去,将来也必然如此。
刘备听得津津有味,又有些后悔莫迭。当初随卢植读书时没能好好学习,实在可惜了。卢植是文武兼备的大儒,不光是学问好,更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比逢纪只强不弱。如果当时能用心学习,何至于到今天才明白这些道理,走了这么多弯路。
难怪卢毓看不起我,我实在不是卢师的好学生。
逢纪接着为刘备分析。沈友攻取青州这么久了,青州人是不是就臣服了呢?恐怕未必。原因有二:一是时间尚短,二是孙策的新政不受世家欢迎。经过多年战乱,青州百姓死的死了,跑的跑了,尤其是初平五年的那场大疫,大部分百姓都跑到了豫州,剩下的都是有家有业的世家、豪强。孙策要推行新政,就要从他们手中夺走土地,且不说夺了土地有没有人种,青州的世家、豪强也不能接受这种条件。
所以,孙策一直没有在青州推行新政,只是屯田。青州的世家、豪强还保持着独立,只要有机会,他们一定会与孙策决裂,否则等孙策统一天下,他们迟早会和豫州世家一样的下场。
逢纪说道:“对将军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将军是宗室,虽然血脉疏远,终究还是高皇帝的子孙。如果能吸取田楷治青州的教训,不与世家为敌,就有可能获得世家的支持。兴亡之际最容易提升门户,只要将军立了功,加官晋爵,甚至重列宗籍,都不是什么难事。”
刘备连连点头,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忍住心中的喜悦。天子之前就有诏书给他,允诺他只要立了功,就可以将他重新列入宗籍。如今逢纪也这么说,看来这件事值得认真考虑。至于长安的朝廷能走到哪一步,对他来说并不是关键,只要能拥有号令天下的资本,他不在乎这个资本来自何处。
刘备很想问问逢纪,如果人心在世家,那最后的胜利者会不会是袁谭。可是想想逢纪的身份,决定还是以后再问。万一逢纪只是奉袁谭之命来帮他的,这可没法回答。不管怎么说,先打败孙策再说。
两人商量了半天,逢纪最后为刘备拟定了一个方案:向东,迎战沈友。
就目前而言,可能增援历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任城的纪灵,一个是北海的沈友。纪灵从任城而来,要经过济北、泰山,不可避免的要与曹昂发生联系,形势太复杂,还是交给袁谭比较合适。袁谭也有骑兵,曹昂又是他的故吏,他处理起来比较方便。沈友则不同,由历城向东,没有什么险要关塞,地势也平坦,适合骑兵奔驰,一路上世家也多,补给比较方便。沈友也有骑兵,但数量有限,只有千人左右,无法对刘备造成真正的威胁。
刘备琢磨了一下,深以为然。
第二天,刘备与袁谭商议,决定率部迎击沈友。他把逢纪为他分析的原因一说,袁谭表示同意,接受了刘备的方案,又拨了十天的粮秣。高唐到历城不过一百多里,对骑兵来说就是一天的路程,十天的粮秣足以应付一些突发状况。
刘备领了粮秣,随即起程,率领一万精骑越过干涸的河道,从高唐城下经过,向历城方向奔去。
——
朱然站在城头,看着城外耀武扬威的幽州骑兵,不禁冷笑了一声,将手中的一根算筹轻轻折断,手一扬,扔下城头。
刘备果然来了,而且是亲自统兵。大王说得没错,这人没什么忠义可言,迟早会有一战。
他仔细地看着刘备的战旗,和事先收集的资料一一对照,确认统兵的将领。除了刘备本人,他还看到了张飞的战旗、赵云的战旗、牵招的战旗,唯独没有关羽的战旗。看样子关羽被留在了幽州。这也可以理解,太史慈就在辽东,刘备不能不防,能挡住太史慈的也只有关羽。况且关羽刚愎自用,桀骜不驯,刘备也无法得心应手的控制他,留他在幽州是最好的选择。
一想到关羽,朱然的嘴角就不由得想笑。他在吴王左右,几次持到吴王用关羽来敲打朱桓,说人有要傲骨,但不能有傲气,关羽勇武绝伦,但傲气太盛,无法与同僚相处,终究会害了他。统兵作战,固然要有争先之心,但更要有警惕之心。一个人再勇猛也不可能打赢一场战争,真正的胜利必然来自于团结,来自于同僚的信任和支持。
当时只是听听,感受不深,如今他也统兵作战,而且第一次就统领五千人马,坚守高唐,压力之大不言而喻。袁谭已至,骑兵穿插到身后,现在想走也迟了,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徐琨、沈友等人的身上。他们能完成预守的作战计划,他才有机会建功立业。如果历城失守,高唐就是一座孤城,很难坚持到最后。
“希望庞祭酒不负凤雏之名。”朱然想起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声轻笑。作为吴王身边的小将,朱然对庞统一直很好奇。大王以烈火凤凰为号,庞统却以凤雏为号,难免会让人联想到什么。不过庞统是孙策第一个侍从,他们之间的情义的确不是其他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庞统这次设计的作战方案就很有吴王的风格。看似大胆,偏偏又精致之极,刚提出来的时候,沈友、徐琨两个都督都不赞同,觉得这个方案过于冒险,只有他见猎心喜,立刻表示赞同,并主动承担了任务中最危险的部分——守高唐。
——
刘备深入济南之后,袁谭随即包围了高唐城,十万大军将高唐城围得水泄不通。
沮授的计划是不管刘备能不能成功,先取高唐城,解决后顾之忧。高唐临河,将来黄河复通,从冀州来的粮草、辎重从高唐渡河最方便,绝不能控制在朱然的手中。当然,他并不反对将高唐作为诱饵,逼着徐琨、沈友甚至孙策本人千里迢迢地赶来救援。
所以,袁谭一边下令打造军械,做攻城前的准备,一边命人挖壕营堑,做好阻击援军的准备。考虑到麾下由各家部曲组成的将士不少,战斗力不高,他还想利用攻击高唐来练兵,训练这些部曲兵的攻城技巧。他麾下的精兵就是在涿郡与刘备作战时练出来的。实践证明,练与不练,区别很大。
数日之后,刘备传来消息。他一路进兵很顺利,在逢纪的协助下,青州的世家、豪强也很配合,不仅为他提供了粮草、给养,让他的部下进坞堡、庄园休息,还派人为他带路,打探消息,意外只有一个:沈友并没有出兵增援历城的意思,他还在临淄,其他诸县都放弃了,连守卒都没几个人。
济南的情况也差不多,徐琨固守历城,有江东兵五六千人,再加上郡兵两两多人,守卫森严。
当然,诸县的粮仓也是空的。据说秋收之后不久,徐琨、沈友就下令各县将收上来的粮食送到历城、临淄,不久前又一次将诸县粮仓里的存粮收刮一空,现在这两个城中至少储备了能吃两年的粮食,摆明了就是要死守两城。
刘备只有骑兵,不能攻城。临淄离高唐已经超过三百里,沈友不出城,再向东就没有意义,而且临淄以东河流纵横,对骑兵行军也不方便。因此,刘备提出一个建议,希望袁谭授权他就地征发步卒,集结各郡国世家的部曲,包围临淄。
袁谭反复考虑后,否决了刘备的建议,要求他保持移动状态,防止孙策或其他人从东莱登陆,或由徐州北上,至于攻取三城的任务,由他率领的步卒来完成。青州世家的部曲能守城,未必能攻城,他们的战斗力堪忧,仓促上阵,只会徒增伤亡。
随后,袁谭下令强攻高唐。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4629310/1882083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