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渔家四时鲜完整版 > 第17章 蟹炒年糕

第17章 蟹炒年糕


招幌挂上后,哪怕待在墙角处的小摊子上,也能被食客找到,吃过鱼丸鱼汤的,总惦记着那口味。

        每个过来的人一定会指着招幌说:“那海螺贝壳吹起来,声音远远就听着了,好听得很。”

        也有的说:“这名字好,我们海浦过四时八节才尝尝鲜,到你这就是时时鲜。”

        不过老一辈看来,四时虽好,四念出来不好听,便扔掉那个四字,只叫时鲜,也有的喊海螺摊子。

        有人说是烹鲜才对,其他摊子上烧不出这口味。

        江盈知笑纳了,得亏没给她个海螺姑娘的名号。

        这几日渔港来客多,到了摊子前就喊来碗汤,阔气地会再要一份醉泥螺。喝了汤定要再多要些鱼丸,或是上份敲鱼面,吃完后接着慢慢嗦着泥螺,走了包点烤鱼干,塞一根到嘴里,一路边嚼边逛。

        哪怕外来的食客也认准了这个招幌,只觉得颇有趣味,有那促狭的,叼着鱼干要走前,伸手去晃晃那长串贝壳海螺,听它叮叮当当响了一阵,才颇觉满意离开。

        要是离了这个招幌,便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江盈知瞧他们这样喜欢,又再做了个,换着用,日日一到渔港,先把招幌给竖好再说。

        一时颇赚了许多回头客,钱袋子日渐叫铜板塞满。

        可不止她忙,这段日子渔港人多,许多人是日忙夜忙,可着劲赚钱,天天累得倒头就睡,王三娘嘴角还起了个大水泡。

        叫西塘关的药婆看了,她没好气地说:“都是累的,回去歇着。”

        王三娘出来,跟另一个牙床肉都肿起来,捂着嘴进屋的妇人碰面,寒暄几句,嘶了声。

        转回去问江盈知,“那蛏干能不能卖了?真是夜倒腾日倒腾,都上环礁那小岛挖去了,再不叫人来买,这群人能攒到明年去。”

        “今儿就来,下午他坐船到这,”江盈知捶着胳膊,难得松快一天。实在是累,这几日站到她的腿都浮肿了,还去膏药婆那里买了几个膏药贴上。

        王三娘回去把这件事跟大伙一说,有些刚剥了晒出去的就不甘心,问后几日来不来。

        有的就急忙回去,叫来小孩一起,把竹匾上的蛏干挨个抠下来,放得松一点,不要被压扁了。

        等她们收得差不多,江盈知去岸边等菜佬过来,她坐在礁石上看海,看这片陌生又熟悉的海域。

        直到远处有艘大对船划过来,菜佬腋下卷着一叠麻布袋,从船上跳下来,招了招手,“小妹,上哪收去啊?”

        “我同你讲,我这回要收得多,”菜佬把麻布袋提了提,后面背着一杆秤和几口碗,胸前是一袋沉甸甸的铜板。

        江盈知问他,“收多少?”

        “好的话,有多少收多少,”菜佬说,他不会告诉江盈知,自己这几天寻了两个大买主,他又问,“你家里头晒了多少?”

        “晒了刚够自个儿用的,实在没工夫,”江盈知回他,实则这片滩涂的蛏子早被挖得精光,泥洞打得深才没被挖到。

        好些划着船往海神庙那片沙滩挖沙蛏,快到东岗才停,有家婶子感念她这份情,也特别客气,挖了送江盈知一篮子。

        沙蛏一个个跟中指那样长,肉也肥美,她做了葱油蛏子,满肚嫩肉可把她吃的找不着北,厚着脸皮又用鱼丸同人家换了两篮子。

        她想着沙蛏的滋味,领着菜佬往石砌台阶上走,那边石头垒的高墙上一群女人张望,相互推推,有人喊,“来了来了。”

        有妇人一手搂着小孩,一手赶紧放下脚箩,朝屋里叫道:“大丫,赶紧的把蛏干拿出来。”

        “我家的还晒沙滩头上,细妹,快拿几个小袋来,去收蛏干了。”

        这会儿大家连忙停了手里的活,整整手头的东西。原本安静的道地变得热闹起来,推了窗出来瞧的,从山道上跑下来的,全往这里聚。

        菜佬在一张石桌上放下包袱,取出他的小秤,喊道:“七文一斤啊,我的秤你们拿去验验,要不过秤要不装碗里,小碗装满刚好半斤,两碗算一斤。”

        “我们也看不来这玩意,”陈海珠搂着一袋蛏干说,“按小碗装。”

        有个女人挤进来问,“拿蛏干换东西成不成?”

        说话的叫毛珠,她家没有船,娘还卧病在床,有些东西想买也出不去。

        菜佬倒真有,在那艘船上有之前攒的针头线脑、红糖纸包、豇豆籽、冬菜(紫菜)、虾皮,简直乱七八糟一大堆。

        “那你的押后,等大伙要钱的先来。”

        “我先,瞧瞧我的,可不能少算,我家里还有个老头吃着药呢,”一个大婶从后头生插进来,把两大包蛏干举过别人头顶,放在石桌上。

        其他人抱怨几句,也让她先去,谁叫人家就等着用这笔钱买点药来。

        菜佬解开布袋,扑面而来的腥气,他掐了掐,肉挺厚,捏了捏包囊,撕下来看看有没有沙子。

        那大婶紧抿着唇,又不好说,生怕一说人家不要了,脸上神情纠结到眉头起了褶子。

        江盈知瞧见了,便说:“这些打眼一瞧就晒干了,有的跟酱油色一样,那是日头猛,海风吹的,煲汤最香。”

        菜佬也尝了个,比江盈知卖给他的要更有味一些,偏咸口。

        因为江盈知煮蛏子不沾咸水,她们煮蛏子用的锅都是煮盐货的锅,洗再干净,那也透着一股咸味。

        不过倒是符合海岛大多数人的口味。

        菜佬也没有挑刺,除了特别差的,都按两碗一斤给换了。

        搁下碗,能听见他数铜板的声音,叮叮当当一串,“你的,六十三文”

        “那两个篮子的,等等啊,一百五十六”

        “这个是二百二十”

        围着的人一听又嚷起来,“双珠嫂子可以啊,叫你拾了那么多——”

        “我上环礁挖的,”双珠嫂子扔下一句话,拿了钱到旁边数去。

        留下一群人唏嘘,个妇人家胆量足得很,能自个儿上那浪最猛的地头去,要钱不要命。

        各家领了钱,多的百来文,少的几十文,都欢喜得不成,能攒一攒,或是买点猪头肉来吃。

        有的则跟着菜佬去船上换了东西,除了些要用的外,有的换了饴糖,虽然化成糖稀了,黏在油纸上。

        可接过的小孩特别高兴,坐在石头上舔着糖纸,糖稀都快滴到衣裳上,连忙伸舌头去接。

        一张手掌大的油纸舔了又舔,终于没味了也舍不得扔,放在鼻子上嗅着,跟旁边的小孩说:“甜的,放到床边去。”

        “招了虫,小心姆娘扁你。”

        小孩小心叠起糖纸说:“那我放衣裳里。”

        江盈知看了许久,她转向了别处,笑了笑,穷的时候一点黏糊糊的糖都能高兴许久。

        她准备往下走回去时,有人喊她,“小满,别走,别急着走,来坐坐。”

        是刚才的双珠嫂子,还有几个女人挨在一处,招招手,冲着她笑。

        江盈知就掉头走了回去,双珠嫂子拉住她,“来来,给你包东西,刚忙着没谢你。”

        其他婶子也伸手拉她,“过来过来,坐坐再走。”

        她们力气大,把江盈知按在石座上,不让她走,她便笑道:“我不走。”

        双珠嫂子急急忙忙提了一篮干菜过来,瞧着深绿色,乍一看黑乎乎。

        “别瞧这海芥菜不耐看,泡了热水放汤吃着可鲜,跟蛏干不是一个味,”双珠嫂子生怕江盈知嫌弃,连忙说。

        江盈知哪里会嫌弃,刚背着光没瞧清,仔细瞧了这海芥菜可不就是裙带菜吗。

        她忙说:“嫂子你这在哪采的?”

        “你也认识,”有个婶子凑过来,“你们外海也有这?”

        “上西滩岛那采的,我们这海前面不生海芥菜,”双珠嫂子叫旁边人扯住袋口,把晒到干瘪的裙带菜往里倒,抖抖篮子说,“你要是吃着好,就上我这来,我去采了给你。”

        “外海管这叫裙带菜,掺点豆腐、蛤蜊和虾,吃着更鲜,”江盈知摸了摸那裙带菜,即使晒法不好,可品质真没得说。

        她都已经能知道冷水泡发后,一小张绿油油的皮有多顺滑。

        “嫂子你卖我些吧,”江盈知真想要,裙带菜加上豆腐、虾米就能成一锅鲜汤,只放些盐,其他料都不需要添太多。

        只抓一小把,泡透煮开满满一大盆,在小摊上卖最实惠。

        双珠嫂子刚承了卖蛏干的情,心里过意不去,“囫囵着捡捡晒晒的,你要买…”

        她犹豫着说:“不要钱,拿些鱼丸啥的换吧。”

        叫家里孩子也吃顿上。

        江盈知自然答应,至于这一袋的裙带菜,双珠嫂子硬塞给了她。

        其余围着的婶子,有个说:“我们没法子给这些,家里人口重,还可着吃饭。倒是你姑前头说有什么法子教教你,小满你跟着我们晒虾米吧。”

        “也不晓得你会不会,来来来,到这来。”

        把虾做成虾米是西塘关妇人都会的一门手艺,基本是娘传女,或是亲缘关系近的才会教。

        并不像江盈知煮熟晾干那样简单。

        她们把煮虾叫做烤,这个过程要放盐,煮到江白虾通体泛红,熟透了,再是晒。

        双珠嫂子说:“这晒我们叫烤虾,日头把虾烤干了,还得翻扒翻扒接着晒。”

        她递给江盈知一把虾米,橙红色的肉,虾的身体弯曲,没有外皮,很小一颗,咬在嘴里有些咸,却也很有虾味。

        这几个面相亲切的女人,还很热心告诉江盈知怎么给虾去壳,用手剥太慢了。

        都是晒到虾壳渐渐脱离虾肉,然后装进麻袋里,扎好袋口在石板上甩。要不找根竹棒在麻袋上轮番敲打,壳很快被栲碎,崩开,再用簸箕筛筛就好了。

        “来,小满你试试,”有人扔过来一根竹棒。

        江盈知忙伸手接过,不敢用力地在麻袋上敲打。旁边婶子笑说:“这会儿真觉得,小满不是外来的姑娘,这不就像我们西塘关的小囡。”

        此时江盈知绑着麻花辫,穿一身蓝色的栲衫和笼裤,挥着竹棒后又挑拣虾肉,可不就像渔家女的模样。

        这半天里,江盈知跟她们打虾壳,拣虾肉,用簸箕筛碎屑,听她们念着海神庙哪座相最灵,哪座礁石上的海贝最多。

        除了小梅和王三娘一家外,她头一次感觉被其他人接纳。

        热热闹闹说了半天话,最后江盈知带走一包虾米,一袋裙带菜,走在海滩上人都是快活的。

        到了竹屋,小梅在穿海螺,一串串穿好,挂在屋檐下,风一吹相互碰撞,她已经挂了一半。

        海娃趴在凳子上,在叠花贝壳。

        江盈知踩着木板上了屋,放下手里东西,小梅笑道:“闻到了虾味。”

        “鼻子真灵,拿了点虾米回来,”江盈知绕过她,把虾米仔仔细细用油纸叠好,裙带菜也放好,免得潮了。

        她进了屋,原先只有一张矮桌,和几把小凳,还有几间破竹板隔出来的屋子,到处空荡荡的,没有人气。

        自打她来了以后,慢慢地填塞了许多东西。

        捡了堆外头的蓑衣,洗刷干净后挂在墙上,斗笠补一补挂上去。

        要用的竹篓、鱼篓,在横梁上穿根绳挂上去,在靠墙摆了两条长凳,那些竹匾挨个叠放在上头。

        鱼叉、长竹筒、渔网、脚箩这些家生全都放在墙角,大水桶里头套小水桶。

        江盈知还和小梅一起洗了好些桶和罐子,没有放东西,生了一层灰还有霉气。

        洗干净后,摆在最里头的屋子里,用这些天赚到的钱置办了些许粮食,那些桶便一一被粮食装满。

        糙米最多,占的桶最大,面粉贵,江盈知只买了小半袋,塞进陶罐里,免得生虫。

        番薯淀粉便宜,她买得多,另有米面,一包挂面,番薯面,一点黄豆,能发黄豆芽吃,一桶泡在水里的年糕。

        除此之外便是江盈知用野蒜做的梅干菜,放在小竹箩里的姜蒜,赶海所得晒的蛏干、蛤蜊干、虾米、鱼片、烤鱼干,一罐罐蛏油和蟛蜞蟹酱。

        浓浓的海味,也带了些许腥味,却叫江盈知满意极了。

        她还和小梅去扯了布,留着不忙的时候做件衣裳,布店里有颜色不错的碎布头,两个人挑挑拣拣买了些,缝起来,挂在屋里。

        没有门,便用碎花布来代替,虽然突兀,却叫小梅高兴,拉着布翻来覆去地看。

        又买了把棕丝,叫王三娘依着江盈知的脚,晚些做双厚棕鞋。海边人家里总少不了一双,捉青蟹的时候穿着棕鞋,蟹钳也夹不进。

        剩下的一两多,一两给了大木,把门口那艘小对船拿去修,船板烂了许多,全得换过,要十来天才能修好。

        江盈知就这样渐渐融入了这里,把日子慢慢过起来。

        她把虾米放好,拿了两条年糕出来,小梅在挂海螺,她笑着说:“晚上吃年糕好不好?”

        海娃忙放下贝壳,立马跑过来说:“吃,我吃。”

        说着口水便有些滴下来,他又小,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咸鱼干蒸番薯丝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自打江盈知来了后,他和小梅才渐渐长了些肉。

        他知道烧饭要干活,便去边上堆着柴火的地方,抱了点木板,吭哧吭哧走过来。

        还要给江盈知烧火,小梅看见啊了一声,“灰全糊衣裳上了,你个脏娃。”

        江盈知切着年糕,笑说:“拍拍就是了,快帮我生个火。”

        这顿饭到了日近黄昏时才吃上,江盈知做了蟹炒年糕,没有梭子蟹、青蟹,用蟛蜞小蟹来凑凑。

        也炒得金黄,香喷喷,蟹味浓郁,年糕软弹。

        小梅闷不吭声地吃着,好吃到她想哭。

        此时山里的风吹来,挂着的海螺哗啦啦响,海娃嘴边沾着酱汁,他喊:“海螺唱歌。”

        江盈知便轻轻哼着以前的渔鼓。

        夕阳从海面消失,夜色渐渐平铺上去,海边人家睡了,而望海的海面,却有离家三月没回的春船,趁夜赶了回来。

        带来外海的渔获,满船的丰收。


  (https://www.yourenxs.net/chapter/4772291/1111110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net